淮河水利委员会: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淮河流域秀美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淮河流域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山丘区坚持以支流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兼顾,沟坡兼治,对位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体系。在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认真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依法行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0年来,流域各地普遍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陆续出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流域内重点水土流失区涉及的30多个市(地)、100多个县(市、区)普遍依法制定了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成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监督执法人员约3000多人,实施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持证上岗制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及普及教育,提高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水土保持和法制意识。我们结合每年的“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和《水土保持法》等 主题宣传,通过制作新闻片和宣传版面,刷写,制作宣传标志碑,组织专稿,举办《水土保持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宣传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宣传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和各地的水土保持精品工程;宣传水土保持在抗御洪涝、风沙和干旱灾害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宣传开发建设项目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巨大破坏性以及实施水土保持“三权一案三同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增强了全流域,尤其是水土保持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促进了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依法开展“三区”划分公告工作。流域四省根据《水土保持法》开展了山丘区水上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简称“三区”)的划分工作,并由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三区”公告。部分市、县也划分和公告了本行政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依法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目前,淮委和流域四省持甲级《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的有7个单位,持乙级和丙级《资格证书》的有数十个单位。以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为突破口,编制了淮河入海水道、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数个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付诸实施,推动了流域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建立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依法开展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根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建立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并以淮委直管水利工程为突破口,对《石梁河水库扩大泄量工程》、《蚌埠闸扩建工程》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实时监测。全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初步运行。
大力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淮河流域(包括山东半岛)四省共有53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单位。近两年来,淮委加强行业管理,多次对部分规范化建设单位进行检查指导,指出各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各地提高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认识,理清思路。截止目前淮河流域已有青岛、临沂两个地市和山东省费县等25个县(市、区)通过了达标验收。
二、以水土保持小流域试点为依托,建设精品工程
1981年以来,根据水利部指示,淮河流域先后在流域内水土流失各类型区布设了30条试点小流域,有效地利用国家扶持资金696.1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km2,建设基本农田15.1万亩、水土保持林44.2万亩(其中经济林14万亩)、谷坊和塘堰坝5.6万座。小流域试点不仅探索不同类型区不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而且寓开发治理之中,把发展小流域经济、群众脱贫致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治理水土流失相结合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建设精品小流域。
河南鲁山县清水河小流域试点,综合治理程度达85%以上,兴建水土保持林25800亩,谷坊、淤地坝2414座,人畜饮水工程18处,增加基本农田400余亩,保土拦沙效率达74%,十年一遇暴雨可削减洪峰流量24.1%,基本实现小流域内粮食自给,解决了2262人的饮水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2.6元增加到1997年的1565.7元。
山东五莲县山庄小流域试点,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治理任务的同时,建成3万亩板栗园、3000亩优质苹果基地,投资550万元建成了“金栗食品有限公司”和花生榨油厂,使小流域的农副产品增值率达到48%,小流域试点基本实现了“治理综合化、生产专业化、开发多元化、经营一体化”。
河南省桐柏县郭湾试点小流域,在试点经费的引导下,吸引了大量其它资金投入,开展了片麻岩浅山区依托水土保持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途径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魏沟52 hm2的“微型小流域”内,初步建成了“坡上景观经济林、坡中标准石坎梯、坡下鱼塘连成网、垂柳花卉镶四旁”的小流域中“精品”工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茶园、肉羊、野免、长白猪以及水产养殖等,从而形成种养加结合、资源立体利用开发,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美化、科技示范推广、旅游体闲观光于一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三、立足治淮,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县工程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强调指出“加强山丘区水利建设,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为此,国家在治淮基本建设中,将洪汝河、沙颍河上游伏牛山区的鲁山县,淮河干流上游桐柏大别山区的新县、金寨县、霍山县和沂沐泗河上游沂蒙山区的费县作为水土保持重点县,安排了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国家投入扶持资金125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84km2,治理程度达82.13%,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7.3%,坡耕地面积减少61.8%,基本农田增加66.13%,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2.6%,项目区内66.5万人脱贫致富,人均纯收入以每年34.42%的高速增长,各种措施新增涵蓄水能力2亿多立方米,年保土拦沙850多万t,不仅保护和改善了环境与生态系统,增强了蓄水保土功能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而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工程总结成果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重点县二期正在实施中。重点县项目的实施不仅探索和积累了淮河流域开展大面积水土流失防治的成功经验,而且还积累了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为淮河流域实施水土流失重点片的治理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行业统管,全面启动“十百千”工程
我们严格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简称“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展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十百千”工程。在工程项目入选时,突出“严”字把关,层层筛选,严格审查;在工程实施中,突出动态管理,达标一批,总结验收一批,命名一批,验收不合格的取消示范工程资格。目前,流域内青岛市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示范市;河南省新县,霍山,江苏省盱眙,山东省费县、五莲、临朐、栖霞等县被命名为示范县;流域四省共 77条小流域被命为示范小流域。
五、加快新世纪淮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目前,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年治理进度约1000km2,按此进度,将全流域5.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实施治理,需要半个多世纪,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和淮河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防洪抗灾减灾的需要,也很难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的宏伟目标。因此,在新世纪,应当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依法依规建立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建设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网络;规范建设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加强科研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以进一步加快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水土保持作为治淮工程的根本性措施功能,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