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专题报道

北京沙尘暴谁是罪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3-3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2年3月29日   
 
   “漫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繁华”,这是对沙尘暴天气的真实写照。北京市20日出现的极为少见的沙尘暴天气把出行在外的广大市民“打扮”得灰头土脸,使不少人叫苦不迭。据监测,严重时部分地区的水平能见度还不到100米。全市笼罩在一片昏黄迷蒙之中,行驶的车辆不得不车灯大开,极少有人问津的口罩着实火了一把,很多商场出现严重脱销。据说一天卖的数量比一年还要多得多。
    这次强沙尘暴天气涉及我国18个省市之多,据环保部门检测,其中北京城区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达1.1万毫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几十倍,沉降量达29克/平方米,总沉降量达3万吨,北京人均达3公斤。
    沙尘暴移过本市后,一路顺风而下,所向披靡,又狂袭了朝鲜、韩国和日本。
据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天气具有范围广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种显著特点,是近10多年 所没有的,在历史上也极为少见。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场沙尘暴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呢?
    大家知道,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干松;三是要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即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以及黄土高原等地沙源广阔,每年的冬季和春季这里的雨雪稀少,土壤干燥,植被少见,只要有较强的冷空气侵入很容易出现飞沙走石、黄沙铺天盖地等天气现象。今年的暖冬和开春后的气温急剧升高以及近些年荒漠化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使得沙源更加广阔,土壤更加干松,因而更加有利于该地区风沙天气的生成。
    然而尽管沙尘暴在源地附近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在离开源地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要趋于减弱并且未到本市已是“气息奄奄,筋疲力尽”了,只有寥寥无几的源地的沙尘暴才能够长驱直入到达北京。这是因为一般的环流形势下很难避免沙尘暴在行进的过程中“常盛不衰”。换句话说,只有具备特殊的环流形势时,上游的沙尘暴才能“光顾”本市。据分析,这种形势的基本特征是:蒙古(或内蒙古)地区要有气旋(一种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低气压)强烈发展。造成该地区2~3公里以下的空气层里有一股股较强的向上旋转的气流生成,因而能够把当地的沙土高高卷起。同时气旋在东移过程中还要有强冷高压从气旋后部楔入,致使北京与上游地区形成巨大的气压差,从而使这一地区产生偏西北大风,于是,来自源地的沙尘暴便顺风而下,浩浩荡荡开进北京,甚至还能飘洋过海呢!
  3月20日本市出现的沙尘暴就是在这种典型的环流条件下产生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