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害远离青藏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8-3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频道西宁8月27日电(王娟 霍政忠)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翰海无人烟”。
穿越青藏高原腹地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是全国铁路既有线中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一条高原铁路。全长846.9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沿线的戈壁、沙漠、盐湖、沼泽地段占了线路全程的80%以上。这里气候干燥,大部分地段地表裸露,沙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尽管沿线恶劣的自然条件给行车安全和养护维修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但是为了锁住风沙,让沙害远离青藏线。从青藏线开始运行的那时起,西宁铁路分局就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在沿线构筑起了一道道治沙防沙的屏障。
青藏线西格段的沙害主要分布在克土到南山口间730公里的范围内,沙害长度274公里,其中严重沙害88处共79公里。风沙对铁路危害的主要表现是沙埋。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运营的十八年里,由于沙埋造成列车行车中断的事故几乎每月都要来个5、6次。松如沟--盐桥沙害段,由于地处察尔汗盐湖边缘,沿线寸草不生,流沙丰富,最大风速为每秒23米,风力最大时能达到八、九级,是青藏线沙害最严重的地段,几乎常年都有沙埋现象,轻者道心积沙,重者沙埋超过轨面40-60毫米。由于沙埋道岔,使尖轨搬动困难,影响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长期积沙,使道砟中的细沙含量不断增多,道床失去弹性影响道轨稳定性和安全性。青藏线沿线沙子带有较重的盐碱成份,沙埋轨道,造成钢轨锈蚀,剥落的锈块最长达100毫米、宽达80毫米、平均厚2毫米,这在国内其他铁路上也是罕见的。有时扬沙骤起,遮天蔽日,三米之外什么看不见,沙子打在脸上,象针扎似得疼,狂风吹得人无法站立。每当这种时候,正在作业的护路工们,就只能手拉手趴在路基下,任沙子从领口、袖口和裤脚里不停地往里灌。风沙过后,再上道清沙。有时这样挖了埋,埋了再挖的简单工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为了让流沙止步,分管该段线路的柯柯、格尔木2个工务段在沙害研究和治理的基础上,采取清沙、排沙、阻沙、拦沙、压沙等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沙害最严重的松如沟——盐桥段,格尔木工务段实施“远挡、中阻、近固”战略。就是在距铁路200米以外的地区,挖二至三道截沙沟,并将挖出的沙土在沟外夯实排成挡沙堤,在各道挡沙堤之间的平地上,设盐块挡沙墙或沙袋墙三四道,作为远距离挡沙的重点;在距铁路120-200米的范围内设毛竹栅栏四道,并在各道之间设三道沙袋沙墙以增强防沙力量;在铁路路基坡脚下10米以内铺设盐方格和砾石方格,隔离带外侧10-90米范围内铺设草方格,以这三个远近不同、各有针对的防御措施组成半立体状综合防沙体系。
在乌兰沙害地段,柯柯工务段从1985年开始在铁路两侧20-300米范围内,连续大面积栽插草方格、挖截沙沟、筑起拦沙堤,同时还因地制宜在草方格内种植了沙蒿、芦苇等草类植物,不仅固定了流沙,减轻了风沙对铁路行车的危害,也使乌兰县这一地区的土地沙化状况得到改善。
如今,在青藏铁路西格段,沙尘被迫放慢了桀骜的脚步。沿着蜿蜒前行的铁道,曾经沙害肆虐、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也有了点点绿意。尽管在疾风的吹打下小草显得那样的脆弱,但它毕竟显露了生命的绿色,显露了生命的坚强。它们就是两代青藏线人抗沙治沙、奋斗不息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