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0-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发言
 
尊敬的中伟主任、尊敬的竟平副部长、各位委员、同志们:
  陕西南部地处长江上中游,是汉江、丹江、嘉陵江三江的源头地区,省内长江流域面积7.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面积的65.9%,年径流量占水源区径流总量的70%。搞好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年"长治"工程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这一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长治"工程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一起成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随着工程的连续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多年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区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把实施"长治"工程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整合农、林、水、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实行资金捆绑使用、项目联动实施,集中力量创办了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大力促进了我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了治理速度。从1989年国家开展长治工程以来,我省"长治"工程的范围由起初的3 个重点县初步扩大到4个市, 13个重点县。重点治理小流域269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40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4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86万亩,发展经果林73万亩,封禁治理152万亩,兴建各类小型水保工程5700多处。完成总投资7.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78亿元,群众投入工日6800多万个,移动土石方8413万立方米。重点小流域治理程度平均达到93%,土壤侵蚀量下降67%,林草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治理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治理区实现了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目标(达到人均1.26亩),人均产量由治理前的388公斤提高到52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08元提高到1468元,有力的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
  四是加快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项目区在全面完成"长治"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强"路、电、塘、渠"等配套建设,使贫困地区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治理区内有173个村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迈入了小康示范村的行列,有5000户,3万余人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走上了富裕之路。治理区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一批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民群众异地开发,通过"长治"工程,解决了困扰他们的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经济发展慢的问题。"长治"工程建设的巨大成效,让治理区人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
  15年不断发展的"长治"工程的实践证明,"长治"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长治"对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坚持不懈的实施"长治"工程,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央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齐心协力抓"长治"的长效机制,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听了中伟主任委员的报告,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长治"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倍受鼓舞,大家都感到"长治"工程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我们一定要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学习和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长治""三苦"精神,抓住机遇,发展"长治"工程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全面治理长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对"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抓好"长治"工程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抓紧抓好;不断研究和寻找工作的突破口,采取得力的工作措施,建立资金捆绑使用、项目联动实施、全民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成功的防治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推进防治工作的新思路。
  2、突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我省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境内入库水量占库水总量的70%。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水源区水质和供水安全。长期以来,陕南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护水源区的水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发扬创业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快治理步伐。要按照这次会议要求,抓紧制定十一五治理规划,把坡耕地的治理和改造利用作为重点,减轻以泥沙为主的水体水质污染,减轻因泥沙淤积带来的灾害压力。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利用,一江清水惠泽京津和华北大地。
  3、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提高治理质量。集中各方力量,加大资金捆绑使用力度,把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和实施"长治"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资金的总体效能;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坡面水系或河堤工程为骨架,以坡耕地集中整治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堤、渠、园(主导产业)八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大力创办示范流域、精品工程,全面提高治理的水平;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统筹安排防治工作,切实把生产用地的改造和利用放在小流域治理的突出位置,配套完善坡面水系配套工程,突出林地封禁,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坡面径流;大力兴修基本农田,夯实稳固的农业生产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注重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积极推行节水灌溉,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加大溪沟整治的力度,修筑谷坊、拦沙坝,加固河堤,保护田舍,促进山上退耕和群众安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林园,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水土保持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真正使治理区通过治理达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使国家投资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4、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针对开发建设活跃、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形势,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执行《水土保持法》,重点要把好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检查验收关口,督促水保方案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引导老百姓改变不合理的耕作习惯,遏制一切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不断加强管理、管护工作力度和水土流失案件查处力度,巩固治理成果。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新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把"长治"工程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的地位抓紧抓好。一是建立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长治"工程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真正干出成效。二是大力深化项目建管机制的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工程实施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治理的质量。三是逐步推行 "一事一议"的农民投工承诺制度,把水保工程的建设同当地群众的利益挂勾,同群众的愿望联系在一起,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完善实施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我们相信,坚持不懈的走"长治"工程建设的路子,贫困山区一定能够迈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