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贵州省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0-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更加扎实推进"长治"工程建设
 
 
 
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刘福成发言
 
主任委员、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借此召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机会,我谨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贵州"长治"工程建设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办委领导、专家及兄弟省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贵州"长治"工程十五年建设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
  一、"长治"工程十五年成效显著
  自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重视下,在水利部、长江委和国家有关部办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贵州"长治"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省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减少江河泥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长治"工程各项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长治"重点治理工程坚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合理配置,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充分依靠和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了水保林以及封禁治理、封山育草的面积和力度,同时把治理水土流失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促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十五年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31.86平方公里,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0%以上,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泥沙流失量平均减少70%,土壤侵蚀模数大多降低到500吨/平方公里以下,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大大地减少了泥沙对库、塘、河道的淤积,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走上正轨。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遏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是强化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省共建立健全监督执法机构96个,水土流失监测机构8个,持证上岗人员801人,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完成了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工作,并由省政府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公告。二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10094个,水土保持"两费"征缴3041.39万元。实施返还治理示范工程项目49个,治理面积1834公顷,投资335.07万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667起。三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全省先后审查批准了2个甲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证书单位,57个乙、丙级水保方案编制资质单位。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单位重视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正在成为自觉行为。四是《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基本上能够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三)示范工程效果突出。为了加快和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治理的效益和水平,按照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长治"工程建设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在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创建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经过治理区长期的艰苦努力,建成了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先后有赤水、仁怀、金沙三个县(市)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有40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毕节、大方、威宁等3县(市)被长江委确定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这些质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方面,启动了集科研试验、技术推广、宣传示范为一体的贵州龙里水土保持生态园示范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经水利部批准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四)农业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我省"长治"项目区不仅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十五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将治理水土流失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至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省项目区新增基本农田96.93万亩,粮食总产量增加4847万公斤,治理区农民年平均增收280元。
  如毕节地区8个县通过"长治"工程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区粮食产量103.83万吨上升到219.66万吨,是1989年的2.1倍,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57.12亿元,年均增长9.12%;财政收入达20亿元,年均增长13.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6元增加为1473元,年均增长13.31%,贫困人口由312.2万下降到60万;森林覆盖率由14.94%上升到31.88%。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效果明显的大方县桶井小流域通过治理后,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6.25%提高到42.8%,土壤侵蚀量年均减少3.25万吨,侵蚀模数下降到每年1046吨/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粮食增加到400公斤以上。金沙县老鸦岩小流域粮食总产量达到458万公斤,较治理前增加了19.0%;亩产由治理前的166公斤提高到196公斤,较治理前增长了18.1%;人均占有粮食由治理前的501公斤,提高到589公斤,较治理前增长17.6%;治理区农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
  又如遵义市5个治理县,按照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区内农业用地比例由原来的45.22%下降到38.4%,林业用地由31.69%上升到41.89%,荒山荒坡由12.4%下降到5.92%,人均经果林面积由0.06亩上升到0.24亩,人均纯收入则由836元上升到1214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长治"工程的领导。"长治"工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使我省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搞好"长治"工程不仅能治理我省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关系到全省人民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长治"工程的不断深入,重点治理范围的逐渐扩大,治理任务越来越艰巨,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高。为了确保防治工作的如期顺利完成,项目区地县两级都成立了指挥机构,各重点防治地区(市、县)将"长治"工程作为扶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政府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各级政府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工程联系点,工程验收不合格,联系点不脱勾,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二)坚持部门协调配合,合成治理。"长治"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将农业综合开发、长防、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农建坡改梯等项目向"长治"规划小流域靠拢,各投其资,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综合治理程度得到了提高,弥补了治理资金的不足。目前,我省"长治"工程已初步形成了水保部门统一规划,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多部门协同实施,形成合力,提高了项目综合效益。
  (三)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执法并重,执法与监督并举。在进行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监督执法,努力控制和减少人为新的水土流失,巩固已取得的治理成果,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和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避免了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预防监督执法,把预防监督工作贯串于整个治理工作之中。我省"长治"工程实施的13个县均属执法试点县,各县围绕试点工作,继续强化宣传、"三权"行使、"两费"征收、方案审批等环节。为了有效执法,各县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人员,出台地方规范性文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加强宣传,提高水土保持社会意识。我省坚持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持续发展后劲、壮大地方经济和促进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长治"工程的重点,将宣传工作作为促进工程治理的重要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宣传月、宣传日、宣传周,各项目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水土保持。通过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提高了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保证了"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全面提高"长治"工程建设水平,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完成各项防治任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一是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根据当地实际编制每一期小流域实施规划和年度工程技术施工设计,组织水保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农民代表三结合的设计队伍,深入实际进行规划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将治理措施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乡、村,并按标准严格施工。二是加强检查和技术服务。在广泛发动群众投入治理的同时,各地水保部门选派技术人员到治理现场蹲点进行检查指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四是落实工程后续管护。为使小流域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明确竣工验收后的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管护,水保部门协助制定管护制度和措施,使治理后的工程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内容丰富的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各重点治理县互相参观学习,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外省(市、区)的交流与学习。
  (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治理成效。为了提高治理成效,加大了"长治"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成立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建了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完成了贵州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数据库更新(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突出的特点,为石漠治理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完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项目。为了提高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与贵州科源计算机公司联合开发了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及制图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长治"工程各项治理措施实施中,严把工程质量关,特别是在提高造林种草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用于营造水保林的松、杉等树种,普遍采用营养袋育苗,对整地和栽植也严格执行有关技术规范。严把苗木关,栽植关和管理关,造林质量大为提高。人工种草改过去的粗放种植为标准化的种植,规范化的管理,从选择草种到合理配制优质牧草的品种比例,从整地、播种、施肥到苗期管理,均按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大大提高了牧草成活率,加上后期管理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工草地生长良好,产草量高。
  (七)注重抓点带面,建设示范工程。我省"长治"工程针对以往治理较分散、规模效益难体现的情况,把综合治理、规模开发放到了重要地位,坚持抓点带面,坚持集中连片、突出措施规模。毕节地区以新建成的贵毕高等级公路为纽带,在全长142公里、左右各延伸5公里的范围内,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大示范区,初步形成了由水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实施的"三统一分"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大示范、大推动、大发展的格局。各项目县在抓点过程中,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干,并与水保技术人员联合办点,效果极佳。通过点上工程的典型示范,面上工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布局合理,严格质量标准,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
  (八)拓宽治理思路,探索管理模式。在"长治"第五期综合治理过程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针对各条小流域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的客观实际准确定位其发展类型,明确主攻方向,重点突出措施配置。桐梓县溱溪河小流域在治理思路上,把发展城郊经济与城市绿化相结合,用精品小流域的标准,将其建设成水土保持观光示范区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南溪河小流域内因崇遵高速公路修建征拨土地,流域内农民的土地大面积减少,就因地制宜地在荒山荒坡上大面积种植优质梨、杏、枇杷、杨梅等经果林,在经果林下种草养畜,引进定单农业种植蔬菜。在管理模式上,为了加强经果林的技术服务和后续管护,切实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桐梓县水利局与民政局、科协等单位,在尊重群众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挂牌成立了"桐梓县南溪优质梨果协会",进行技术指导,联系农户和市场,使农户有信心,自觉进行管护。习水县下漓河小流域摸索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反租倒包"运行机制,即由村委会在依法办事,大户与个体农民互惠互利的前提下,统一向农户签订租赁治理后土地合同,把分散承包到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转租给有开发经营管理能力的大户,由大户进行规模治理开发。农民将土地租给大户后,每年每亩可得300斤粮和30元钱。农民获得稳定的地租收入,把精力用作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这种模式明晰了产权和使用权,治理成果管护落到实处,确保了工程有人建,建后有人管。
  三、今后我省"长治"工程建设的设想和打算
  经过"长治"十五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省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下一步我们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长治"新思路,进一步提高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和效益。以实现生态自我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的防治新思路,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并使之成为我省各项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快我省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进水土保持的改革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切实抓好基础性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水土保持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二是要切实提高水土保持设计工作的水平和精度,各项调查工作必须深入到小流域,深入到乡村、农户,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措施设计要做到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快我省监测网络建设,搞好监测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四是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加大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监督执法、方案编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把工程建设逐步纳入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工程试行招投标制,加强质量、进度、资金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逐步推行资金使用报帐制,坚决杜绝资金截留、挪用、浪费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项目公示制,对工程目标、规模、国家补助资金等要及时向群众公示,提高工程透明度,实施廉政工程;全面推行群众投工投劳承诺制,按一事一议和自愿的原则,由群众对工程所需劳动力进行承诺,不搞强迫命令,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推行产权确认制度,落实治理成果的产权或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大力推进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我省生态自我修复工作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一是继续抓好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通过试点示范,总结经验,探索路子,推动面上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大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地县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工作,对封育保护、轮牧禁牧、舍饲养畜等给以适当补助。三是抓紧编制各级生态修复规划。四是制定配套法规,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健康发展。
  (五)抓好工程后期管护,巩固已有治理成果。根据水土保持工程"三分治,七分管"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成果管理机制,推行桐梓县大户带小户,协会帮一家一户的帮扶管理体制和习水县将部分治理成果经营权转让给大户集中经营管理的模式。
  (六)继续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意识。二是把预防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以预防保护保治理开发,以治理开发促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继续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三是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以大中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报批为突破口,狠抓"三权"落实,并使水土保持措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以及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并严肃查处破坏水土资源的案件,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四是要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
  实施"长治"工程,是开发和保护我省水土资源,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去做好被人民群众称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