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闫晨曦同志代郭迎光(副省长)委员作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汇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4-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快推进水保治理  着力构建生态山西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黄土高原东部,境内8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区,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流湍急,破坏力强,加之山西大多数地区为黄土覆盖区,土质疏松,极易流失,致使山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解放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9.2%。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9.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6%。80年代之前全省年平均输送泥沙量为4.56亿吨,其中输入黄河的泥沙达3.67亿吨,占入黄泥沙总量的近1/4。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所在。
    对治理水土流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省的一件大事来抓,带领全省人民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山西紧紧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的有利契机,以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龙头,以加强水保监督管理和淤地坝综合利用为重点,下大力气持续推进水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一是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00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530座。其中,黄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10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527座。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坝滩联合整治、沟坝地治理等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经过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截至2014年底,全省水土流失累计治理度达到52%,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累计治理度达到53.7%,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山西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开发建设项目多,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重。“十二五”以来,我们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四年多来,省市县共开展执法检查1万多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5000多个,水保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大幅提高。特别是针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突出的问题,由省人大牵头、会同流域机构,连续两年对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联合监督执法行动,持续跟踪督查,强化整改落实,查处了霍永高速等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违法案件,取得了显著的执法效果,并由此带动了全省各行业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淤地坝得到综合利用。截至2014年底,山西共建有各类淤地坝18138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014座。这些淤地坝对于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利用淤地坝“上拦下保”的作用,累计投入3亿元,对淤地坝上下游的坝滩地进行综合整治,建成高产、稳产坝滩地5万多亩,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同时,为确保淤地坝效益的长期稳定发挥,投入5469万元,对75座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落实专项经费1522万元,对101座淤地坝进行维修养护;将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管护经费400多万元,所有大中型淤地坝做到“一人一坝”专人管护;每年落实淤地坝防汛巡查经费300万元,专项用于汛期巡查值守;筹建了山西省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淤地坝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把水土保持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持续不断加以推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山西的基本省情之一。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治水方针,特别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促进山西可持续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各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推动。尤其是针对沿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农民贫困的实际,每年拿出6000万元,实施坝滩联治、沟坝地治理工程,取得了保土增地、惠民富民的明显成效。我省朔州市右玉县19任县委书记坚持60多年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1.2%,林草覆盖率达到60.2%,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在创造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生态奇迹的同时,也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2012年,右玉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二是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因势利导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是我省水土保持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从上世纪80年开始的户包治理小流域到“四荒”拍卖、大户治理,民营水保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始终保持了发展的活力。近年来,在我省启动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作”中,又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水保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企业投入资金,培育生态项目,以公司运作方式参与水保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致富。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民营水保大户已发展到4400余户,治理“四荒”面积8000平方公里,成为我省水保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推进水保生态建设。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我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梁峁坡沟川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推进生态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生态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林业、国土、交通、扶贫等部门共同参与开展生态建设。为达到综合防治效果,政府搭台、部门分工、全社会参与,共同唱好水土保持这台大戏。我省临汾市永和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着眼全县大生态建设,以淤地坝、坡改梯、坝滩联治等水保工程为主线,整合各部门资金1.5亿元,大力发动群众参与水保治理,建成3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成为全省水保生态建设的典范。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经过多年治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有5.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占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48%。按照目前的水土保持投入力度,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周期。因此,目前水土保持投入仍显不足。
二是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每平方公里总投资41.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29.1万元,平均每亩投资分别为277元、194元,国家治理补助的标准明显偏低。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省份,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水利部在新时期下的治水思路,按照本次会议的安排部署,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下更大的决心,持续打好打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攻坚战。
    一是充分发挥水保重点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全省水保生态建设。持续抓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结合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建设等全省生态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水保重点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二是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快修订《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山西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依法约束和规范生产建设单位的开发建设行为,为实现山西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要持续抓好水土保持联合监督执法活动,攻克执法难点、重点,带动各行业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好《水土保持法》。
    三是开展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保护和建设好山西的母亲河。近期,我省正在编制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全面治理修复山西母亲河。我们将立足于自然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通过采取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以恢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使汾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打造汾河流域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 经济发展的“黄金水带”和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长廊”,积极探索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路径。
    四是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事业,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水保建设氛围,推动山西水保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山西既是全国的能源大省,也是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要统筹人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省区的经验和做法,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山西水土保持事业取得新发展,为遏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做出山西应有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