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建设五小富民工程 发挥首都科技优势 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6-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典型经验介绍----北京
 
建设五小富民工程,发挥首都科技优势
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水利局
 
北京市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山区是首都的水源涵养和保护区,是首都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首都绿色产业发展区和市民休闲观光区。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国务院关于《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生 态建设”,温家宝副总理也多次对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1年8月水利部副部长陈雷专门到北京考察水土保持工作。市委书记贾庆林和市长刘淇多次到山区调查研究,贾书记在房山区调研时指出:“凡有条件的山区都要搞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着重做好“水”文章,通过建设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渠和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富民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流域治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应用“3S”(RS、GIS、GPS)等技术,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一、以国家重点工程为龙头,突出水源保护,建设首都生态屏障
1998年以来,我们以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国债项目)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龙头,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首都21世纪初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确定的“稳定密云,改善官厅”的原则,以《环京津地区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的“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加大水库上游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工作,建设首都生态屏障。全市每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300平方公里,治理速度是“八五”期间的两倍。在治理中涌现出了怀柔三渡河、平谷挂甲峪、房山四马台等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密云、怀柔、延庆等3个县,怀柔三渡河等17条小流域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验收,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水土流失治理的指导思想上,我们主要坚持了“三个结合”,即:与水源保护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各区县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发展第三产业,“举环保旗,吃生态饭”,山区许多地方经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条条青山碧水沟,处处都成旅游点,村村户户农家乐”的局面,以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山区经济的大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
在治理措施上,我们遵循自然规律,严格依据水土流失的本身规律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水源保护和水的保持,在工程手段和生物措施的选取上,“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推进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二、探索机制创新,加快改革步伐,建设“五小”富民工程
199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大旱之年山区农业生产中暴露的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增收缓慢等突出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加快改革步伐,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以“水”的保持为重点,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和小水渠等小型集蓄工程建设,同时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制定富民奖励政策,确立农民投资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山区农民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改变了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办水利水保工程的传统观念。截至2001年底,全市已完成“五小”富民工程4.7万处,新增蓄水能力284万方,完成投资2.98亿元,其中农民投入2.03亿元,占68%。山区农民投入“五小”工程建设的资金在建国以来第一次超过国家和集体的投入。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建设“五小”富民工程,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1998年以来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累计拦截泥沙150多万吨,增加保水能力3600万方;另一方面使山区的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抗旱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1998年以来,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为从根本上改变山区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小”富民工程的建设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步伐。
三、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提高技术含量,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教兴水保”战略,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壤侵蚀试验研究,同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推广和应用“3S”等新技术,注意将开展基础科研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开展。
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完成市科委“九五”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目前正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基于3S技术的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北京市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研究;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合作进行“影响密云水库及上游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我们以“3S”技术为依托,把全市山区划分为547条小流域,纳入“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体系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初步建立了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为基础的全市水土流失数据库,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督管理和水土流失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监测方面,目前已建立9个坡地径流观测场、98个坡地径流泥沙观测小区,基本形成了全市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及坡地径流泥沙观测为基础,2000年和顺利发布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简报”,2001年“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公报”也即将发布。
在技术交流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在水土资源利用、水土流失监测、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设备,建立示范点,加强培训,为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接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市水利局还连续4年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水土保持技术咨询与服务。通过采取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市县乡三级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开阔了眼界,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将以《21世纪初期(2001-2005)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强化管理,突出水源保护,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推动“数字水保”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为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绿色奥运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是突出水源保护。利用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工作。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积极探索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应用;
二是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在注重“土”的保持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水”的保持工作。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要按照径流调控理论,继续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和缓洪拦沙工程,并形成能够统一调配水源的网络化工程;城市水土保持要通过采取增加土壤入渗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降低城区径流模数,缓解排洪压力;
三是推动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存、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同时要调整结构,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建设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村;
四是建设“数字水保”工程。充分依靠首都智力优势,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现有“3S”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研究建立北京山区土壤流失方程式和土壤侵蚀模型,初步实现水土保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全市水土流失监测公告的定期发布,逐步建设“数字水保”工程。
我们相信,在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绿色奥运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