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6-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总结经验 调整思路
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陕西省水利厅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建国以来,全省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打坝淤地、治沙改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辛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1年底,全省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4万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388万公顷,人工种草保存面积85万公顷,建设基本农田148万公顷,修建拦泥淤地坝3.53万座,平均每年减少输入黄河、长江泥沙1.3亿吨,对减缓下游河床的泥沙淤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按照建设秀美山川的总体要求,陕西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林草稀少,林地面积分布不均,全省80%林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和桥山五大林区,生态功能差;二是乱垦乱牧严重,天然草地面积逐年减少,“三化”(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突出,人为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三是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水资源匮乏,人工造林“三低”(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效益低)问题突出,植被建设举步维艰;四是投入严重不足,人工治理水土流失进度缓慢,标准不高。据卫星遥感最新资料显示,陕西尚有1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调整思路,积极探索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新途径。对此,我省吴旗县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到1999年底使全县201万亩荒山全部实现了封禁,按照“改土、兴水、避灾、治粗(粗放经营)”的原则,确立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以“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通过几年的实践,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植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吴旗的经验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较好地解决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有三个地(市)作出了封山禁牧的决定,封禁治理已作为一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被大力推广,方兴未艾。
一、调整思路,确立新的水保生态建设方略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秀美山川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保生态建设的思路是抢抓历史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提高。在治理方略上实现三大转变:即由重工程措施轻植物措施向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并重方面转变;由重建轻管向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建管并举方面转变;由重人工恢复植被向人工治理和利用自然力量相结合恢复植被方面转变。同时要努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统一。二是把恢复植被作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中之重。从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特点出发,实行草灌先行、草灌乔科学配置。三是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积极实施封禁治理、移民搬迁等措施,依靠人和自然的共同力量恢复植被。四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水保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强化措施,把封禁治理与水保生态建设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封禁治理是对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到水保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确保封禁效果,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1、抓好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结合。可以说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小流域治理需要大面积的恢复植被,植被恢复更离不开小流域治理作支撑,必须按照抓封不放治的两条腿走路的水保生态建设战略,在加大封育保护的同时,继续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且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优化配置封禁与人工治理的比重。这样,人与自然力量的紧密结合,才是加快水保生态建设的有力保证,才能做到治理成果留得住、效益高。
2、抓好封山禁牧与建设基本农田的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解决好农民吃饭问题是封山育林、建设水保生态、实现秀美山川的基本条件。“十五”期间,将计划兴修“四田”20万公顷,平均每年完成4万公顷。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形和水资源状况,确定了陕北人均2—3亩、关中1.5亩、陕南1亩的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按照就近(近村)、就低(沟道、塌地)、靠水(湖、河、库、泉)、沿边(路、宅、村)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标准水平梯田、沟坝地、川台地、河滩地及引洪淤地等。特别是在陕北地区,治沟打坝,发展坝地农业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效益好、见效快,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我省计划在“十五”期间,新修骨干拦泥淤地坝2500座,中小型淤地坝2万座,淤地3.6万公顷。
3、搞好封山育林与舍饲养畜的结合。大面积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必须要在解决好农民温饱和增收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畜牧业是山区群众解决花钱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养羊业的掠夺式经营给天然植被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要想使封育成果保得住、不反弹,必须和饲养方式的改革紧密结合,采取行政、经济及市场调节等手段,调整农村畜牧业的结构、布局和品种。吴旗县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兴草促牧入手,大抓羊只品种的改良换代,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达到了保护封育成果、大幅度提高养羊效益及群众增收的目的。实施封禁治理、建设大面积高质量草场也是推行舍饲养畜的基础。我省在封山(沙)育草,保护改良天然草地的同时,将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建设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场,保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顺利进行。“十五”期间,我省计划人工种草面积达到97万公顷。通过人工种草、草场改良、舍饲养畜等措施,加速植被恢复,遏制草地“三化”,使天然草场改良率达到30%。
4、搞好封山育林与生态移民的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是保证封山育林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必须紧密结合。对于依靠陡坡开荒种地、水土流失严重、吃水困难和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深山地区,积极采取整体移、分散移、挪位移等多种生态移民方式,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集中人口,使全省近5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抓好荒山、荒坡的封育治理,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的发生。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积极推动封禁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步伐
封禁治理是水保生态建设的一项新课题,是加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具体措施,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效结合点,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搭台,全社会积极参与,对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统一认识,加强对封禁治理工作的领导。实施封山育林(草),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封禁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各市、县都要成立封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加强对封禁工作的组织领导。
其次,科学规划,把封山育林纳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中去,统一组织实施。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确定人工造林地、草地和天然林封育区的范围、面积以及其它水保措施的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真正做到综合治理和“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第三,创新机制,做好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身封育治理的积极性。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五荒地” 拍卖和承包治理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两权”分离,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采取投标承包或划管承包等方式把林草地使用权落实到户,一定70年不变。二是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城镇居民承包、参与封山育林和舍饲养畜,享受与当地农民同样的优惠政策。三是对承包“五荒”封禁治理和小流域治理开发的个人和单位,采取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
第四,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封禁育林区,要明确范围,设置围栏和标志碑,组织专职或兼职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制定封山禁牧、护林护草的乡规民约,并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严格管理,奖惩兑现,禁止一切在封禁区内采伐、放牧、开荒及其他不利于植被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
封禁治理是新形势下水保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我省一定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并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调整思路,强化措施,加快步伐,把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