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探索治理优化模式 推进水保产业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6-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典型经验介绍----重庆
探索治理优化模式
推进水保产业发展
 
 
重庆市水利局
(2002年5月29日)
 
随着我市“长治”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按照水利部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治理水土流失要实施精品战略和建设大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结合小流域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长治”工程成功经验,我市在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优化模式,推行大户承包治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实施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偿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对这方面的工作向部领导和参会代表作以下汇报:
一、推行大户承包治理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为了顺应党在农村工作这一新的形势,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治”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9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大户承包治理的探索。
大户承包治理就是从“长治”工程的小流域中,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将若干户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让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个人进行承包治理、承包经营,国家按照政策规定给予适当的补助。通过最初大户承包治理的示范带动,大户承包治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承包治理的面积从几十亩、几百亩发展到几千亩;治理后的生产经营从最初的种粮食、种蔬菜发展到种水果、种干果、种药材,现在已经发展到搞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
参与承包治理的个人从最初的农民发展到城里的居民、下岗工人、事业单位的干部,现在又发展到企业、事业单位,又从单个承包发展到联合承包。
目前,我市的承包经营大户已发展到270户。
其中:
承包经营100亩以下的210户;
1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37户;
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20户;
1000亩以上的3户。
全市最大的承包治理大户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3539厂、重庆市果树研究所和重庆市水利白蚁防治所等三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合承包体,在南川市半溪河小流域内承包治理面积达到3400亩,其中已建名特优苗木基地300余亩,种皇竹草100亩,建蚕桑基地1000亩,其余全部种上了优质的干果和水果。同时,还建成了年产5000只的獭兔种源繁殖场。目前,已经承包经营2年,预计从第3年开始有效益,第5年进入盛产期。每年将生产优质经果苗达450万株、獭兔种5000只、干果50万公斤、水果100万公斤,收获蚕茧2400担,年产值至少在1000万元,利润至少达到300万元。
我市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承包大户已有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的1人,成为市级劳动模范的3人,受到水利部“四荒”治理模范表彰的1人,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有200余人。这些承包大户不仅在政治上成了名人,在经济上有丰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了带头人,带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 打造“长治”精品工程
按照水利部治理水土流失要提高科技含量、实施精品战略的精神,我市在充分吸取“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的新思路。
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以小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水土保持要求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园区内的农耕地全部达到梯田化,实现水系道路全配套,建成稳产高产农田。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宜林宜草地绿化率达到100%。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园区内要求种植的必须是名特优的经济果、经济林、经济草,充分体现优质高效。同时,园区还要因地制宜,结合旅游观光、科技教育、生态示范等建设辅助设施,发挥示范作用,扩大宣传影响,提高经济回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实现山川秀美。
我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区的做法:
一是做好选点工作。选择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小流域。
二是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申报。
三是按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前期工作。
四是采取多渠道筹资方式。集“长治”工程资金、水利债券资金、生态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综合资金、业主自筹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等。
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从1999年开始提出思路并开展前期工作,2000年先期启动10个,2001年启动了10个,计划今年再启动5个。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园区25个,总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我市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中,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部分主要由国家补助,其余的基础设施费用由业主负责筹资。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成后的管理经费全部实行业主负责制。我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今年将初步建成丰都、梁平、南川、璧山、渝北等5个。这些园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道路水系配套完善,林、果、草等生物措施已经初步覆盖,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这些园区目前都有不少游人涉足,将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三、大力发展水保产业 确保水保工作全面推进
近年来,随着国家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财政事业经费的紧缩,各级基层水利水保单位人员精减,经费紧缩,使得一些地方由于受人员、经费制约原因工作难于推动。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我市在开展正常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比较注重了水土保持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市各级水保部门兴办各类水保产业实体45个,基地面积达2053公顷,建管理用房9855平方米。2001年水保产业实体收入563.1万元。
这些水保产业实体都与水保工程紧密结合,主要是建苗圃、建果园、建茶园、建水保生态园、建水保试范场等。全市共建水保苗圃场21个,面积105公顷,每年可提供优质苗木400万株;全市水保行业已建各类名优特果园25个,面积为135公顷,全部投产后每年产果达到50万公斤。全市有水保茶园1个,面积1000公顷,年产成品茶10000公斤。全市在建水土保持生态园20个,总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今年初步建成5个,面积为18平方公里。同时,我市还与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奉节县水土保持站联合建设有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场1个,面积80公顷,全部实施了高标准坡耕地改造,水系道路配套完善,场内种植有优质经果、优质牧草,管理规范,示范效果显著。
上述这些水保产业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达到5000—8000万元,年实现税利2500—4000万元。不仅能够弥补水保工作经费的不足,同时也能为水保职工搞一些福利,更重要的是使水保在当地能够树立形象、提高地位、扩大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述有关推行大户承包治理、开展水保生态园区建设和发展水保产业经济的情况介绍,仅管有了起步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与各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学习各兄弟省市的好经验,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些思路和做法,使之取得更好经验和成效,更好的为水土保持工作服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