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水利局李琅环局长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12-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红安县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2013年11月29日) 红安县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南临武汉北接河南,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崇山峻岭,南部丘陵起伏。全县版土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396个行政村,总人口66.3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特殊的地形地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据2006年卫星遥测资料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8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9%,侵蚀模数3120吨/年•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476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塘、库严重淤塞,耕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洪涝旱灾频繁发生。民间有一首顺口溜:“塘堰像鸡窝、河沟淤塞多,暴雨成水患,到头白忙活”。这就是昔日的真实写照。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2006年我县被列入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县,着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自项目实施以来,我县严格按照省项目办制订的《项目组织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和参与式小流域规划设计手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一、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 我县世行贷款项目区位于县中北部,规划土地总面积197km2,水土流失面积98km2,占总面积的49%。涉及七里坪、华河、城关、杏花4个乡镇,55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人。经过六年的实施,全面完成了峰山岗、土库店、柏树湾等七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任务,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9km2,其中土坎坡改梯1120hm2,水土保持林380hm2,经果林790hm2,封禁治理4700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350处,田间道路81km,沼气池195座,节柴灶130座。养畜2400户,欧盟贫困户扶持400户。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6650万元,其中:世行贷款2630万元,欧盟赠款330万元,地方配套3690万元。兴建完成了土库店、柏树湾、方西河等7个高标准连片坡改梯和徐家河生态建设示范村。初步形成以坡改梯为基础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以经果林为重点的深度开发多种经营体系,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以沟、凼、池相配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以沼气池、节柴灶为辅助的替代能源开发体系,建立并健全了“梯-畜-沼-果”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截止目前,我县世行贷款项目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9km2,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0万t,治理区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276t/km2减少为480t/km2,增加蓄水146万m3。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6%提高到治理期末的36%,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2010年建设的李西河小流域,原来荒山秃岭,经过治理后小流域内层层梯田绿郁葱葱,道路依山环绕,种植的大白桃、板栗硕果累累,池塘中水清了、鱼多了,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喜人景观。 (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根据2012年典型农户调查,原来坡地上种植花生产量低,一亩地仅收100公斤左右,修成梯田后每亩产量增加到250公斤,单产收入提高1倍。原来种一季的坡地,现在可种植两季,平均亩增加150公斤。二是以板栗、油茶为主的经果林收入逐年增加。熊河小流域建设的9400亩板栗,年产鲜果309万斤,可创经济收入620万元,人均增收600元。三是农户养殖业收入大幅度提高。因项目受益户都建有沼气池,促进了大量的农户发展养殖业,同时增加了收入,平均每年每户增收1500元。四是随着梯田、田间道路的修建,耕作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收入的增加,农民利用手中的闲钱,大量购置小型农用机械用于农业生产,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剩余劳力向城市其他产业转移,形成了独特的劳务产业。2012年项目内共培训城乡劳动力1.2万人次,输转3.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 (三)是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兴修坡改梯、发展经果林、田间道路、蓄水池等措施,使项目区24个村的行路难,1.6万亩的耕地耕作条件得到改善,1.8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项目区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等多种经营方向转变,围绕花生形成了种植、销售、加工的产业链,花生产业已成为辐射到项目区千家万户、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县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燃料、饲料、肥料缺乏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得到遏制;广大农民积极学科学,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参与市场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呈现出“山变绿,地变平,水变清,路畅通”的喜人景象。柏树湾、峰山岗等7条小流域,通过建设坡改梯、田间道路,改变了过去肩挑背驮的耕作方式,机耕、机播,小型农用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农民可以骑着摩托车到田间送肥料、劳作,为农民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提高了劳动效率。 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得益于红安县委、县政府对世行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项目区梯地建设得好,得益于“梯-畜-沼-果”立体种养模式应用得好,得益于后续管护制度建立得好。 二、经验和作法 1、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在前期工作中,严格按照世行参与式设计的相关要求,深入流域现场调查、开展社区宣传,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合理布置各项措施,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在采购管理方面,土建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通过成立“两个小组、发放一张信息明白卡”,保证了农户在参与项目中,明白规划的措施、建设的规模、设计的标准、贷款的额度以及还款计划等。在工程建设施工方面。梯田建设中坚持人机结合,以机修为主,采取“外高内低、水平线绕山转,等高不等宽”的方法修筑。通过与施工单位协商,将坡改梯田面的平整、边坡背沟的开挖等不便于机械化施工的部分由项目村组织农户进行实施,经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不仅让农户在家门口得到了就业,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排洪沟采用预制“U”型槽修建;水保林、经果林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泥浆蘸根、浸水造林、容器育苗等技术,组织专业队伍栽植,使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2013年我县遭遇了20年一遇的大旱,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土库店、峰山岗、柏树湾等小流域梯田工程,经受了干旱的考验,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还获得丰收,经测算,梯田区较流域外没有治理的坡耕地,每亩增收300-500元,体现出较强的抗旱、保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建立“梯-畜-沼-果”立体种养模式,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依托世行贷款项目,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项目农户建立了“梯、畜、沼、果” 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将坡耕地改造成层层梯田,在种植的传统花生、红苕、黄豆等经济作物外,每年还可多种一季油菜。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和坡面种植的牧草,发展养牛、养猪,同时为每个有坡改梯措施的农户建一座8m3的沼气池,基本可满足3~5口之家一年60%的生活燃料,从而将广大农妇从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中解脱出来,避免了3亩左右的森林被砍伐。城关镇梅潮村村民李其德2006年通过参与世行贷款项目修建了7亩梯田,栽植了8亩果树,养殖了3头猪,兴建了1口沼气池。在项目办咨询服务小组的帮助下,建立了“梯、畜、沼、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他说:过去种坡地,产量低、收入少,完全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年份,基本颗粒无收,现在改成了梯田,过去只能种一季花生,现在可多种一季油菜,多增加1200元的收入,另外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发展养猪,由原来的3头猪,发展到现在年存栏60头,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每年增加5-6万元的收入,所产生的猪粪直接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不但用上了干净的沼气,每年还节约400元燃料开支,沼液沼渣用于栽植果树,又节省600元的肥料开支。栽植的果树每年又可增加1.2万元的收入,通过算这笔经济账,他家通过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后,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原来住的是瓦房,如今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楼,购买了两台农用机械,添置了一辆摩托车,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而李其德只是我县实施世行贷款项目中一个代表,截止项目期末,项目区内已通过建立“梯-畜-沼-果”模式的农户已达到2725户。 实践证明:“梯-畜-沼-果”循环种养模式在红安的作法是成功的,通过推广和应用,项目区的面貌变化了,老百姓精神焕发了,吃上了绿色的环保食品,喝上了清澈的山泉水,过去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在山顶松柏苍翠,山腰梯田层叠,沟渠、水池、沼气池星罗棋布,作物硕果累累,机耕道达村舍,文明道连户院,户户养畜,庭园花果围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人居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3、加强建后管护,确保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为了保证治理成果持久发挥效益,我县十分重视建后管护工作,对已治理的小流域统一设置标志碑、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档案资料,强化管理措施,杜绝前治后毁现象,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一是对集中连片的治理区,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承包等方式,选择会管理的大户进行承包经营,选择有市场潜力,当地有加工能力受群众欢迎的油茶、花生等作物为发展方向,以利形成规模产业;二是探索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路子,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对大面积梯田采取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对土地进行流转,农民参与土地分成;三是对分散的小型水保工程,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确保了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我县通过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老百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可持续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世行贷款项目工程被老百姓誉为“德政工程”、“致富工程”、“民心工程”。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