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固原水土保持二十年辉煌历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6-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18周年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也是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旱、雹、洪、冻、风五灾俱全,尤以干旱为最,素有“贫瘠甲天下”、“十年九旱”之说;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800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6%,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固原市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治区成立后,虽以零星分散的、最原始的保水保土的方式进行治理,但因治理方式、技术落后,措施单一,规模小,生态环境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水土流失现象仍然严重。
    改革开放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固原市的水土保持事业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家水利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等部门倾注了无限的照顾与支持,使全市的水土保持事业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发展,历经风风雨雨,曲曲折折,走过了辉煌的二十年,为固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十年代初,固原市认真贯彻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胡耀帮同志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方针,掀起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热潮,使水土保持事业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时期。先后开展治理的小流域 41条。这些流域总结过去的经验,在治理形式上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山坡种草,沟岔种树,由上游到下游措施集中连片,坚持质量第一,用工程保水土,生物保工程,做到治管并重;在管理机制上实行以户或联户承包,“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不但使群众偿到了承包治理的甜头,更重要的是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总结出了“乔木进沟道,灌木爬山坡,林草间作,乔灌结合,草、乔、林带间,拧条锁地边”的好经验。小流域治理出现了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逐步转向以户或联户承包治理为主;由单一分散治理转向按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集中治理;由单纯治理转向经营开发治理,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由边治理边破坏逐步转向防治并重,治用结合。
    在八十年代治理的基础上,九十年代,随着《水土保持法》的颁布,突出“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开展以发展小流域经济为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井、窖、库、坝、水保工程与科技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较大范围、较大面积的开展治理。这一时期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有“三西”扶贫、加援、粮援、世行贷款、“十百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和退耕还林(草)水保项目,开展治理的小流域208条,完成治理面积1370.6平方公里。截止九十年代末,全市累计治理面积达到4571.4平方公里(含海原),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2%。通过科学治理、配套治理和集中连片治理,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全市人均有粮由1990年的274公斤增加到1999年的349公斤,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52元增长到1999年的1007.47元;生态环境也趋于好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84年的16%增加到1999年的35.2%,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2000万吨。另据典型调查,1996年7月27日,彭阳局部地区12小时降暴雨140毫米,经过治理的常沟小流域8.7平方公里的坡面径流基本被水保措施拦蓄,确保了下游常沟水库的安全,而相距2公里的黑牛沟流域,由于上游缺乏综合治理,山洪暴发,导致了山体滑坡和水库垮坝,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西吉县葫芦河流域,以坝系建设为重点,在60年代沟道治理的基础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正确处理解决群众温饱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即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一方经济。截止2000年,该流域共建设库坝49座,其中水保骨干坝30座,总库容达1.63亿立方米,淤地1.1万亩,拦泥3181万立方米。坝系的拦泥、蓄水效益分别达到61%和75%,使两岸8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良田,以不足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三分之二的粮食,同时保证了流域内13个乡(镇)、2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安全。
    八、九十年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水保工程与科技开发相结合,大范围、大面积的开展治理。先后总结出反坡带子田、地埂开发利用、新修梯田培肥、“88542”等水保技术。先后涌现出了原州区的清溪沟、毛家沟,西吉县的黄家二岔、小甘井,隆德县的筛子河、李太平,泾源县的东峡和彭阳县的白岔、黑窑滩等典型小流域以及西吉县红耀乡的郭继祥不要国家投资而绿化荒山的先进典型。全市36条小流域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列入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小流域示范工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水土保持工作又进入了一个较大的转型时期,国家水利部在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机制、新思路、新举措,调整治理方向、转变治理理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以大型重点支流为单元进行治理的新思路,固原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扬“三苦”精神,按照“以重点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思路,积极争取并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及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大型水土保持项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要形式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246.3平方公里,其中:水平梯田178354.7公顷,造林134189.1公顷,种草173458.4公顷,封禁治理38629.2公顷,兴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38座,中小型淤地坝355座,小型水保工程68983座,治理程度达到65%。其中治理小流域283条,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387.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0-85%。小流域年均治理面积由过去的近10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近200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粮食生产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在近年持续干旱、大旱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稳步递增。据调查统计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产粮和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37公斤、1034.36元;434.7公斤、1168.23元;410.4公斤、1290.49元;436.6公斤、1489.49元;454.8公斤、1715.17元;427.7公斤、1925.4元;434.1公斤、2214.9元和477.1公斤、2613.9元。达到了“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的,实现了由贫困转向温饱尽而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跃。先后涌现出了西吉县聂家河、夏家大路、原州区河川沟、寺地沟、小马庄、彭阳县阳洼、罗堡、麻拉湾、隆德县塔湾、张沟小流域等一批先进典型和“亮点”工程。2003年8月,西吉、彭阳和原州区的夏家大路、罗堡、曹川、寺地沟等9条小流域分别被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05年向全国推出了彭阳县自立县起就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为龙头,以生物措施为配套的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精神,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同时树立了彭阳县城阳乡虎沟流域杨万珍不需国家投资而建成的以水资源为支撑、林果覆盖的小流域治理样板;走出了以西吉县聂家河小流域为典型的库、坝、池、窖、田联用的节水灌溉路子,形成了以种、养、加、运为一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发展小流域经济的治理模式,小流域治理正在向高标准、高层次的综合型开发治理的方向发展。
    茹河项目就是典型的重点支流治理项目。茹河一期项目通过五年(2001-2005)的综合开发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5.41平方公里,新增水保治沟骨干工程46座,中小型淤地坝111座,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13.8%增长到52.4%,形成了从坡面到沟道比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结合退耕还林(草)和封禁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6%增加到29.2%,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低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农田叠翠、林茂粮丰、地肥人富的美好景象;治理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农、林、牧及其它用地比例由项目实施前的49.42%、4.38%、1.43%及43.99%调整为35.51%、17.17%、8.65%及35.33%。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利用新增的5776.9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产,实现粮食自给有余,项目区人均有粮由治理前的355公斤增长到591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形成以基本农田为主体的林草、种植、养殖等各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改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项目区产业结构由治理前的57.5%、8.46%、22.9%、11.08%调整为37.02%、18.38%、29.17%、15.43%。同时利用新建的小型水保工程和治沟骨干工程等蓄水设施发展节水型、立体型和复合性的现代农业,建立各业并举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方位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项目区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562元增长到治理后(2005年)的1741元。茹河一期项目区已成为能够带动全市乃至全区生态建设发展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彭阳县茹河项目区阳洼小流域,对其生态建设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十一世纪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模式新、标准高、速度快;主要经验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相结合,整合资金,集中治理,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重视科技,确保质量;坚持基本农田、水保林草、生产道路、小型水保工程、沟道工程建设统一布设,一次到位,规模治理,开发治理,建立完整、综合、高效的防护体系。主要治理模式是:山顶沙棘、柠条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坡臭椿、山桃混交,庭院配套涝池、水窖,‘四旁’栽植杏树、梨桃,毛、支沟建谷坊,坝、窑、池、田联网,蓄、引、调、提、高低用,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并举。
通过近二十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一批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市水保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初步形成了能够统筹农业和农村协调发展,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路线,总结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创新投入机制,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坚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水土保持由单一的生态型治理向生态经济型治理的转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固原市水务局 王建斌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