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孙新生处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江西省水利厅
(2005年11月 日)
 
 
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三年来,在国家水利部、财政部的重视、支持、指导下,各项目区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科学治理水平,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和谐平安江西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据统计,2003—2005年,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十个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86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65公顷,经果林4247公顷,水保林8655公顷,种草1247公顷,封禁治理23655公顷,苗圃9公顷,沟渠2315公里,塘坝133座,蓄水池377口,谷坊999座,拦沙坝34座,河堤整治5.8公里,作业便道23.1公里,沼气池1121口。共完成土石方1713.7万方,机械施工35586台班,投工406.6万工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确保重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各项目县的党委、政府对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都非常重视,把水保工程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致富工程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来真抓实干。各项目县均成立了由县(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强化了政府职能,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形成合力,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水保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信丰县强化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建设,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委、农工办、水利、水保、林业、果业、公安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建设。项目区所涉及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小流域重点治理领导小组,具体解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在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落实了小流域技术服务责任制,技术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到项目、到山头地段,实行全程、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工程质量监管。于都县委、县政府把水保综合治理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农村工作年度考评内容和乡(镇)主要领导任期政绩目标考核范畴,对不达标的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电视曝光。瑞金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提到“兴市富民”的战略高度来抓落实。瑞金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兴市富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是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瑞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赣县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赣县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统筹协调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等相关生态项目建设,把水保重点建设工程与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冬修、冬造的主战场。在工程实施中,该县各小流域实行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社会合唱生态建设戏”的做法,本着“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得其益”的原则,充分发挥部门和群众的财力、人力优势,形成水保生态建设工程的强大合力。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水保工作思路,走特色治理之路
各项目区遵循“新时期、新思路、新特色、新局面”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工作思路,把握“三个结合”,即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同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同以发展脐橙产业为主的“兴果富民”工程相结合,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示范”工程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加大水土资源的治理开发力度。在综合治理模式上,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形势的发展,走特色治理之路。于都县优化治理模式,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城郊休闲观光、生态庄园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纳入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达到小流域连片,山水与产业融合,开发与保护并举。具体为:一是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结合“牛(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发展水保经济模式;二是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水保生态旅游模式;三是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大范围改善人居环境模式。信丰县把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作为“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突出三个结合,一是突出水保工程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该县立足县情,提出“水保先行、脐橙飘香”发展战略,把水保综合治理与培育壮大脐橙优势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二是把水保工程建设主动融入“五新一好”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水保工程建设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解决了许多群众呼声强烈的生产、生活问题,从而赢得了“功德工程”的美称。会昌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特色”的要求,针对各小流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思路,探索多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小康示范型。形成“一户人家、一栋庄园、一片果、一圈猪、一池鱼、一口沼气池”六个一型的立体生态开发治理模式,逐步建成小康示范基地;二是城郊经济型,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度假业和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业,依托城市人口假日休闲,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庭园水保型,把水保工程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支持项目区内群众的庭园绿化、美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强化精品意识,坚持科学治理,提升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层次
各项目区注重水保工程质量和治理成效。赣州市水保局提出要把“精品小流域”建设作为全市水保生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为规范全市“精品小流域”的建设,专门编制了《赣州市“精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对精品小流域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目标、治理技术要点、建管机制、资料档案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提高科技含量和治理成效,赣州市各项目区的建设同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水保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在各项目区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崩岗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不同地质水土流失区水保林草种植优化组合研究》、《水土保持工程防洪抗旱减灾效益观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综合措施的探讨》、《水保生态建设示范村、示范户的规范化建设与推广》等。各项目区按照“精品小流域实施方案”,注重工程质量,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效益好、建管机制健全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全面提升了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品位,塑造了新时期水保生态建设的新形象。兴国县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实行山、水、田、林、路、能、草统一规划,加大科技投入走综合防治的路子。该县积极开展水保技术研究和探索,通过样点观测、小区试验和科技园区示范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赣县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注重特色、加强管理、讲究实效”的原则,围绕将精品小流域建设成“全县水保科技示范基地、综合治理样板基地”的目标,采取“三高两集中”(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集中人力、集中投入)的建设措施,开展精品小流域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石城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科学化布局、规模化治理、市场化开发、园区化建设的思路,主抓精品小流域建设。一是在规划设计上精心选点,科学布局;二是实行项目捆绑,拓展建设规模,做强、做大水保项目;三是引进业主搞开发,激活治理机制,提升综合效益。目前,该县的水保重点治理区,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保示范园区发展。瑞金市把精品小流域建设作为整个生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到治理、开发、管护、生态修复相结合,小流域治理同防汛抗旱、果业开发、区域经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突出科学治理,注重综合效益。
四、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办水保的强大合力
各项目县为更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水保生态建设,认真分析新时期水保生态建设工程的社会特性,把市场体制的驱动与政府作为的推动结合起来,制订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责、权、利,消除经营者的后顾之忧。各项目区水保部门切实履行“四荒”水土流失防治归口管理的职责,摆正工作位置,积极主动地开展水保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工程监管等工作,在项目区内大力推行“水保五个一工程”、“猪—沼—果”模式、业主“四荒”开发、股份合作制治理等措施,形成了灵活的治理开发机制,确保了各项目区的水保重点建设工程活而不乱、有序实施。赣县加大了对“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土地承包、租赁、拍卖、土地流转等,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通过宣传发动、资金启动、政策推动、示范带动,全县掀起了新一轮“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热潮,并朝着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良性方向发展。信丰县在治理开发过程中,组建小流域果业协会,开展市场信息、技术交流、技术服务等活动,把治理开发户连接起来,实行生产标准、病虫防治、市场营销的协调统一,从而降低了治理开发成本,拓宽了市场渠道,提高了经济效益。正是在这种专业协会的指导下和示范户的带动下,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地,如今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兴国县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开放、优惠、保护、激励的政策,调动社会办水保的积极性。一是规定“谁的山归谁治”、“谁开发谁受益”、“经营权六十年不变,可以转让和继承”,把治理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在稳定权属的基础上,建立山地资源流转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实行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鼓励农户联合、村组联合、单位与村组联合,吸引社会资金向山上转移,千方百计加快治理步伐;三是对治理开发荒山100亩以上的开发大户优先提供贷款和各类技术服务,促进治理开发向规模型、效益型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既调动了广大干群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又解决了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石城县着力引进业主搞开发,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业主的开发性治理结合起来,为业主开发治理积极创造条件,仅石樟小流域就吸引了8户个体老板投资600多万元搞开发性治理,建成了以脐橙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基地3000多亩,不仅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良好示范推广作用。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健全项目“五制”,确保重点建设工程规范化实施
为加强和规范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各项目区切实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相关规定和水利部、财政部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和《江西省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各项目区制定了更详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项目区实施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细则”,建立和健全了适合水土保持工程特色,符合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求的工程建管制度。目前,各项目区全面推行了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和群众投工承诺制,部分水保重点工程还试行了招投标制,由专业队伍实施。宁都县注重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通知》,相继出台了《开发(生态)建设项目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和治理开发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广昌县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五定”,即定山场、定任务、定工期、定质量、定投资标准。兴国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重视资金、进度、质量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是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没有县、乡两级水保工程技术人员的验收签证,绝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绝不验收结算;二是全面落实技术负责制,做到技术责任定人定点,严把质量关;三是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四制一管理”制度,即把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公示制、项目监督制和合同管理落到实处;四是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实行“三单一书一票”制度,每项工程要求预算单、验收单、决算单、合同书及正规发票齐全,缺少一项或不规范都不能进行资金拨付。
六、强化预防监督,建立良好水保生态建设新秩序
各项目区遵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必须是监督执法的模范县”的要求,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重视和强化水保预防监督工作。水保部门一手抓治理开发,一手抓预防监督,充分发挥水保执法体系的功能,整顿项目区内乱挖、乱倒、乱采现象,切实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兴建“三同时”示范工程和返还治理工程,并同工业园、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拓展水保预防保护新领域,建立正常有序的水保生态建设新秩序,达到巩固治理成果,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目的。会昌县坚持防治结合,把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作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切实把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关,落实“三同时一方案”制度,采取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竣工验收,真正做到建设有方案、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于都县拓展监督执法的新领域,抓好开发性生产项目水保方案的申报、审批和城市水土保持,在工业园区和城市水保方面取得新突破。龙南县为了防止果业开发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本县果业开发中的水土保持设施标准,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各乡(镇)新开发的果园均要持有水保局审定同意后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果业局才能认定其开发面积,否则不能作为特色农业列入本年度年终考核。
七、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营造浓厚的水保生态建设氛围
加强宣传、发动,提高项目区广大干群的水保意识,对推动项目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各项目区都大力抓好水保政策法规和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宣传,宣传水保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宣传形式上灵活多样,切实做到“三个面向”、“四个结合”,即宣传面向领导、面向项目区、面向广大群众;宣传方法采取点和面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行业与社会相结合,经常性与集中性相结合。赣州市在本市境内的国道、省道上开辟百里水土保持宣传走廊,在交通要道的县界处,各项目区都竖建了永久性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项目碑。项目区内,竖建了统一格式的小流域标志碑、封禁管护牌等,书写了大量醒目的水土保持宣传标语,印发了大量的水保宣传画册和技术资料,在每个项目区内,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水保防治工作氛围。会昌县以宣传舆论为先导,在全县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制作了75块高标准搪瓷钢架的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宣传牌,竖建在各重点工程项目区、交通要道边、城镇醒目处,形成了以国道为主干线,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宣传网络,起到了长期宣传的良好效果。同时将水保宣传内容编制成文艺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宣传,去年该县国庆晚会上,以一部《山青水碧赤子情》为主题的音乐舞蹈诗朗诵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信丰县继续深入抓好水土流失警示教育活动。该县坚持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个私业主、学生参观水保警示教育基地,亲身体验水保综合治理现场气氛,用治理前后直观、鲜明、强烈的对比震憾人心,唤起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机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紧迫感,增强全社会珍惜水土、关怀大地、热爱自然、改善环境的责任感。石城县围绕增强全民水保国策意识这一宣传主题,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尤其是加强对项目区内因经济建设而快速涌现的个体采矿、修建公路、工业园区建设、山地开发、城镇房地产开发等对象的宣传力度。该县通过多层面的广泛宣传,提高了全民的水保意识,防止了项目区内因开发建设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维持了较好的水保生态建设新秩序。
八、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局面
各项目区加强了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按照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大了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各项目区都建立了项目专用帐户,由专人负责,实行报帐制。做到支付手续齐全,票据规范。每年的资金使用都要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审。有的资金支付情况还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些有效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各项目区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保障了资金的使用安全。
各项目区在加强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同时,着力拓宽投入渠道,按照“部门搭台、政府导演、群众唱戏”的格局,依靠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驱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资搞开发性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大户、专业户、个私企业主以及外资开发治理水土流失,通过股份制制、租凭、承包和购买“四荒”使用权等形式,兴办开发基地。各地政府也通过协调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部门的项目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按照水土保持统一规划,实现资金和技术捆绑,做大、做强水保生态建设工程。国家水保补助资金在项目建设中起到了良好“引子”和“催化剂”作用,仅2004年度就吸引社会资金2.64亿元,群众投工159万工日。在各项目区,已形成了“业主办水保、招商引资办水保、机关干部办水保”的热潮,社会办水保的形势十分喜人。信丰县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出台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技术指导、资金帮扶、成果确认等一系列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以承包、租凭、拍卖、股份制的形式,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水保治理开发。该县项目区内的民营水保科技园区已引进4家投资超千万元的外资企业,累计投入治理开发资金近亿元。县财政还安排20%的小型农田水利经费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能源建设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以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扶助治理开发户。目前,该项目区已形成国家、地方、社会、个人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格局。
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工程建后管理较为薄弱;二是工程效益监测未系统开展;三是各项目区之间、小流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四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够。
这一期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乘这次会议召开的东风,按照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加大工程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