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内蒙古水利厅水保局李旭局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再上新台阶
 
 
  在水利部、财政部及各流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及项目区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农牧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我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治理过程中,各地在不同的类型区摸索出适合当地的治理模式,不仅为自治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积累了经验,改善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重点治理区概况
  2003年启动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涉及我区大凌河流域奈曼旗的老道山项目区,柳河流域库伦旗的东树项目区,无定河流域乌审旗的通史河项目区,皇甫川流域准格尔旗乌兰沟项目区,大黑河流域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料木山项目区。这些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其中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春旱尤为严重。
  柳河、大凌河流域地貌类型多以黄土丘陵和土石山为主,无定河流域以风沙地貌为主,其它流域间有片沙覆盖,皇甫川流域有独特的砒砂岩侵蚀地貌,大黑河流域新城区为土石山区。土壤除少量黄土母质较深厚外,土层一般为30-50cm,土壤团粒结构差,固土保水能力低,极易遭受水蚀和风蚀,而且土壤贫瘠。
  柳河是辽河流域的一条多沙河流,上游流域内耕地和牧场的土层,每年以1-1.5cm的速度被剥蚀,大量泥沙进入柳河,严重威胁下游铁路、公路、输油管道、桥梁及辽中的城市安全和各项生产;大凌河是直接入海的河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域内地力衰退,土地资源减少,洪水泥沙严重危害下游;无定河也是黄河中游的一条多泥沙支流,风蚀沙化不但侵占农田、草场,埋压道路、村庄,而且增加了入黄泥沙,影响行洪安全。新城区项目区大部分位于城区正北方向的大青山南麓,是首府乃至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重点治理工程完成情况
  我区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顺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结合二十年多来的治理经验,认真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以全新的水保生态建设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行综合治理。5个项目区已全部完成2003-2004年的治理任务,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398公顷,水保林11752,经济林果593公顷,种草1736公顷,封禁治理3723公顷,完成土石方量990多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34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0万元,投入人工190多万个。
  三、主要效益
  由于项目建设中充分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项目区经过两年的治理,实施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蓄水保土效益增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项目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治理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库伦旗治理区的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坡耕地全部实现了梯田化,“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林草上山,农田入川”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使受益区人均增加1.5亩水浇地。由于作物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调整,治理前项目区内主要作物为荞麦和杂豆,治理后梯田内主要为玉米和杂豆,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100公斤提高到240公斤,是原来的2.4倍。项目实施后,群众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成为养而种、种养并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搭建了坚固平台。奈曼旗老道山项目区宝贝河小流域,工程建设以人均1亩水浇地为目标,以留水、用水、节水为核心,采取“依水建库、依库造田、依田用水、以水增效”的建设模式,利用水源建水库、围绕水库修梯田、围绕梯田找水源。扩大水浇地面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两年来,流域内新修水平梯田294.6公顷,其中有5.55万延长米的梯田埂上栽植了黄花菜,将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宝贝河流域内现已建成小水库、塘坝共3座,蓄水量达38万多立方米。其中两座已于2004年投放了鱼苗,两座已配套低水高调梯田管灌工程,灌溉农田99公顷,项目区群众人均新增水浇地面积近1亩。据测算,以在梯田种玉米为例,水浇条件下,比正常年份每亩可增产玉米200公斤,亩产可达50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200元。若以在不灌溉条件下只能种荞麦的坡耕地对比,每亩可增加收入400元。该流域被列为通辽市级典型示范小流域。
  (二)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经过治理,治理区林草覆被率均有大幅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有所加强。库伦旗东树项目区,根据小区的措施,按着五年任务四年完成,一年巩固的思路,有计划治理,线条轮廓清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当年配套率达到100%,生物措施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了当年一次成型。同时,建立了柳河水保监测站点,监测工作开始启动。奈曼旗开展的重点治理小流域林草覆被率已达到55%,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小流域内小气候基本形成。新城区料木山项目区治理的重点小流域植被盖度普遍由治理前的30~40%提高到65%以上,并把水土保持、解决人畜饮水、生态建设、节水灌溉紧密结合,在每处修建截伏流工程的沟系末端修建回灌井工程,让截伏流工程截流的水重新回灌入地下,补给下游地区的地下水,每个回灌井都要进行计量统计,让数字告诉农民节水的效果,逐步提高地区农民的节水意识。现在据不完全统计,仅野马图回灌井在2004年冬季一个月的时间回灌水量达到了5万立方米,以水保工作带动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
  (三)项目区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库伦旗,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的三纵两横的40公里水保作业路基本形成了横跨流域,连接乡镇,通向村屯,归入国道的流域交通网,并且均达到了“路边绿化、路面砂石化、布局网络化、管理制度化”的要求,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四)蓄水保土效益十分显著。由于工程措施布局上,采取了从山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治理方式,治理区蓄水保土率达到了80%以上,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库伦旗2004年7月15日下午三小时降雨达到129毫米,暴雨过后,工程完好率达到了90%以上。由于蓄水保土效益显著,促进了生物的生长,改变了过去那种“山多草木稀、地多产粮低、沟多无清水、雨急地扒皮”的景象。
  总之,项目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步凸显,正向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轨道发展。
  四、主要做法
  (一)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为了使该项目顺利实施,各项目区旗县(区)政府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成立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做到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领导和技术人员实行领导技术双承包,明确了建设规模和目标,提出了项目管理要求,更加明确了项目区域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奈曼旗把重点工程作为全旗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生命线来抓,实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业务部门年度考核,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绩作为干部奖惩、升降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交接班制度,“一任做给一任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进一步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采取山、水、田、林、路、沟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措施,新老项目区统筹布局,逐步使治理区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区。新城区根据料木山项目区立地条件差、山高沟深、岩石裸露、主要大沟下游均穿越呼包高速与京包铁路,并流经城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做好坡面工程,坚持“坡坡挖坑、坑坑见绿”,工程措施以小为主,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以下的沟道做到“沟沟筑坝,坝坝蓄水”。乌审旗本着“高起点、高质量、成规模、出精品”的原则,在措施实施中提高了技术含量,所有地块均用GPS定界、罗盘定向测距。生物措施抢墒种植,尤其是杨树防护林采用截杆、切口涂漆、深栽等方法,樟子松防护林采取顶凌带土、套袋、座水种植、沙柳笼保护等栽植方法。库伦旗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统筹安排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确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重点安排梯田、坝地、水源等有关生态建设全局的治理内容,为群众增收创造条件。其次,根据山区沟深坡陡,交通不便的实际,优先实施水保作业路,使项目区村与村之间,都修通了水保作业路,初步形成了项目区交通框架,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三是根据项目区95%为坡耕地的实际,采取沟坡兼治、先坡后沟的开发思路,使农田入川,林草上山,实现了人均1.5亩水浇地和3亩草地,走向了为养而种,以草定畜的良性发展的路子。四是项目的实施与农村经济产业化、扶贫攻坚相结合,形成水保搭台,各业唱戏的工作格局。
  (三)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不断创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和组织形式。库伦旗、奈曼旗、乌审旗等旗县制定出台了“水土保持措施产权落实管理办法”,使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权拍卖到户,实现了责、权、利统一。在组织形式上,由过去大会战治理转为大会战与专业队和个体承包相结合治理。工程措施采取群众大会战治理,治理后的措施随土地产权拍卖落实到户;生物措施以户和专业队承包实施,做到不浇水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造林,产权不到户不造林,苗木不浸泡不造林,实现了当年造林一次性配套成型,即加快了治理速度又降低了治理成本,大大提高了造林的质量。由于不断创新、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水保治理的积极性。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根据项目经费补助性的特点,推行了四项制度。一是实行农牧民投工投劳承诺制。为了解决“两工”逐步取消后项目实施的投劳问题,采取流域治理用工承诺制,以村为单位,村里2/3的群众同意,可以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治理,如果群众认识不统一,就尊重群众意见,往后安排。由于治理区内外鲜明的效益差,群众踊跃承诺出工。二是实行项目建设公示制。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强化群众监督,在项目区设立项目建设公示牌,让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使群众知道国补资金的使用情况、自己出工情况、工程建设项目责任主体、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任务、工期、总投资、群众投劳数量、工程管护责任单位等内容,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推行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制。由于该项目是补助性的公益项目,不能完全实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除未实行招投标外,其他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四是执行了资金使用报帐制。根据项目资金年终到达的特点,所有的工程投资按照进度进行报帐,按项目划分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工程,不予支付工程款。
  (五)坚持建管并重,巩固治理成果。项目建设中各地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观念,把保护提高与治理建设放到同等地位,旗县人民政府发布禁牧公告,成立执法队,进行专项查禁;水保监督检查站依法实施监督,对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水保设施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项目区所在乡镇成立林牧管护大队,村里设立护林护草管护员,负责对各项治理措施的管护。
  在执法体系方面,一是加强了水保监督管理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提高了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抓队伍管理和机构能力建设,实行执法公正制度,设立了执法程序、公开栏和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由于监督体系完善,机制合理,有效保护了治理成果,确保了水土保持工程的长效性和发展后劲。
  (六)加强资金管理,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各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管理,实施资金使用报账制,做到专款专用,专账储存,专人管理。根据国家项目资金年终下达的实际,实行先干后补,验收付款,核算中心报账的办法。同时,旗审计部门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治理投资标准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国补投资标准较低,要用国家有限的资金,去按规范标准完成规定的治理任务难度极大。按照总体规划设计,治理区内的劳动力投入明显不足。因此,认真贯彻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牧民对其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工投劳的有利政策,积极调度劳动力已成为工程顺利实施的一项关键工作。这样,就要与项目区各乡镇、苏木积极协调,周密安排,尽可能多地去完成劳动力密集型的工程措施,确保劳动力投入,联合治理,实现治理目标。
  (二)治沟骨干工程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治理效益。重点建设项目坡面工程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但由于投资较少治沟骨干工程不配套,沟道内的水沙继续流失,有限的水资源难以利用,严重影响着治理效益的发挥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三)增加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抗旱能力。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给植物措施建设带来重重困难。我区东部地区地下水位近几年因为得不到有效补给持续下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出现困难,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低;西部地区今年持续高温干旱,7月20日前无有效降雨。乌审旗地表以下35厘米处全是干土,个别地块干土层厚达48厘米,春季种植的柠条约有35%的幼苗死亡,去年春季栽植的紫穗槐有29%的死亡,退化草场上21%的杨树叶子卷曲、萎蔫。为了保持生态用水平衡,建议在水土保持工程中注重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植物成活率。
  (四)改革资金管理制度。现行的资金拨付方式不利于工程建设,资金到位较晚。一是影响工程进度。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季节性较强,建设单位没有周转资金无法保证工程如期完工。二是影响工程质量。水土流失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非常重视国家工程项目建设,为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便采取赊购苗木种子等施工材料的方法,赊购选择余地小、材料质量很难保证,价格也比现金结算高许多,无形中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本。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