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

山西省宁武县治汾指挥部李建明作典型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11-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打造水保生态旅游区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暖泉沟流域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汾河发源地,流域面积47.7km2,距宁武县城20km。该流域历史上是一个地广人稀、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贫困。从1998年开始,依托山西省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宁武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使流域山青、水秀、景美、民富、和谐、有序,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打造水保生态旅游区的路子。在2007年山西省省级水利风景区评审中,受到专家好评,被评定为山西省省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又被列为省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从1996年开始,宁武县先后荣获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先进县、水保治理先进县、集体二等功、水土保持红旗县等多项殊荣。2011年暖泉沟库区管理站一次性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并颁发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 一、围绕骨干工程,综合治理建精品 从1998年开始,宁武县立足当地实际,本着高起点开发,高标准治理,高品位建设,辐射周边,惠泽民生的水保综合治理思路,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首先在暖泉沟小流域出口处建成了山西省单坝控制面积最大的淤地坝——暖泉沟骨干坝。该坝坝控面积47.7km2,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300年一遇,坝高15.5m,坝顶长235m,总库容478.54万m3,拦泥库容190.3万m3,调洪库容288.24万m3。暖泉沟骨干坝2001年蓄水运行,有0.1m3/s流量的清水基流,坝内常年蓄有近190万m3清水,形成水域1000余亩,从溢洪道常年有不小于0.1m3/s流量的清水流出。近年来又在暖泉沟流域上游兴建了1座骨干淤地坝和1座中型淤地坝,形成坝系,对流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性作用,为开展其他治理奠定了基础。 围绕暖泉沟骨干坝,我们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沟、梁、峁、川综合治理,统筹使用生物、工程和农艺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从山顶到滩涂,从农田到村落,自上而下构建起立体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共完成水保林乔木林1.4万亩,灌木林0.3万亩,封禁6000多亩,荒山秃岭全部披上绿装,荒地滩涂全部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5%以上,流域内局部空气湿度增大,空气质量变好,形成了区域小气候。此外,我们还按照国家标准,在流域典型地段建成高标准监测小区,监测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效果。 二、发展民生水保,改善生产促致富 流域内没有厂矿企业,农民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生活贫困,收入低下。流域内的耕地多数为坡耕地、轮耕地和荒地。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从土地入手,对土层较厚、土质较好的坡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先后修建梯田2550亩,使区域内人均梯田达到1.76亩。同时,我们利用暖泉沟骨干坝蓄水资源优势,实施了暖泉沟淤地坝引提水工程,建成81m扬程的一级泵站和22km引水管线,年提水能力达到219万m3,不仅解决了沿线2个乡镇12村及县城周围工业用水紧张的局面,使人民群众用上清洁的水、干净的水,还为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防控面源污染,建设清洁新农村 在传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我们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标准,结合生态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等各项惠民政策,开展了移民并村、街道硬化、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等工程;80%的农户、全部学校建设了改厕沼气池,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封山禁牧,鼓励发展舍饲养殖,保护生态及环境;建立了垃圾处置清理配套设施,配备保洁队伍;制定乡归民约,开展宣传教育,逐步改变农村生活习惯。 四、提高治理标准,打造特色旅游景区 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以马营海最大,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游客众多,是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成为山西省的一大特色景点。暖泉沟淤地坝1000余亩水面就位于高山湖泊群之间,距马营海1.5km,与之遥相呼应,成为姐妹湖。经过高标准治理后的暖泉沟流域,生态良好,景色独特。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天池湖泊群的独特优势,采取以坝养坝、滚动发展的模式,按照打造高端休闲养生水保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思路,拓展功能,提升品位,向更广更深领域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库区周边建成了2000m2的欧派别墅13栋,床位90个,高档次餐厅1座,建成游船码头1座,300m2垂钩台1座,开发建设种鹿、牦牛和种猪特色养殖厂各一座,已于“十一五”中期投入运营。在已形成的水域中投放各类鱼种5万多公斤,已上市销售。完成环库道路硬化30km,种植风景树2000多株,购置30余艘各种类型的水上游乐设施。政府还通过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大办“农家乐”,库区周边东庄等村现已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80多家,通过旅游业增收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首选致富项目。随着水保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品位的全面提升,库区已由建造首期的水保治理向水保生态旅游等多功能扩展。从2003年到2011年的九年间,年接待游客达到7.8万人次;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和各中小学生前来库区参观游览,开展多形式教育实践活动每年达到1400人次以上。与此同时,我们着眼于内强管理,外塑形象,专门设立了库区管理站,形成了一系列库区管理运行机制,并通过在库区入口及周边设置大型广告牌(碑)、利用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与参加省内外大型旅游推介会等方式,全方位加大了宣传报道与促销力度,打出了水保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了库区的对外形象。到目前,暖泉沟库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集拦沙、蓄水、观光、游乐、休闲、养生、避署、度假、垂钓、养殖、科研、高新技术应用、治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水保生态特色旅游区,为宁武旅游及至山西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设暖泉沟清洁小流域、打造水保生态旅游区,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由宁武县县委、县政府出面,把该流域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的重点工程,统一协调财政、农业、水利、水保、林业、畜牧、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宁武县治汾指挥部为牵头治理单位,整合项目,捆绑资金,连续投入,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齐头并进,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二是千方百计保护水源地,切实建设清洁性小流域。暖泉沟流域是汾河源头的水源涵养地,是县域及沿线乡镇村庄的水源供给源地,同时又是旅游休闲度假圣地,建设清洁性小流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根据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因地制宜从山头到河谷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水源保护区三个区域,结合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等政策,按照“树上坡、粮下川、人出山、畜进圈”的基本思路,对流域内的村庄实行了移民并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把科技运用到生产中;结合发展新型能源政策,鼓励农民农厕、厨房、畜圈改造,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采用激励政策,鼓励农民不施化肥、少施化肥,生产绿色农产品,以减少面源污染。 三是充分利用清洁资源优势,吸纳社全资金,发展旅游业,实现“以工程养工程”。 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暖泉沟流域已具备了旅游资源优势,但开发旅游以及工程维护和再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我们采取合作制、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吸纳有实力的实体和个人资金,建设餐饮、住宿、游乐场所等旅游设施,发展了淡水养殖、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以工程养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投资模式,为后期维护和后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强化监管措施,维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为加强暖泉沟流域的管护管理,我们大力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资源管理条件》、《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组织,加大对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和破坏生态环境活动的打击;制定和出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规定”、“封山育林管理规定”、“旅游风景区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护林大队,派专职人员管护水土资源;实现流域内无工业企业建设;实现农户“三结合”(改厨、改厕、改圈)沼气池,农村垃圾定点存放,点时处理;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提高环保意识;在景区设立多处宣传标志,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连续十年坚持不懈的综合开发治理,暖泉沟流域已基本建设成为自然生态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区。步入“十二五”,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家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配套完善,全面提升园区的标准与品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真正把暖泉沟库区打造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一流特色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区,更好更优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