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十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1-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第二次组长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10月30至31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了专题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第二次组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专题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组长、副组长,部分考察组成员及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代表50余人。科考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科考领导小组成员、水利部刘宁总工做了大会总结。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高中琪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冯仁国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熊铁副主任、四川省水利厅彭述明厅长出席了会议。
    会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首先介绍了科考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东北黑土区组、北方土石山区组、西北黄土区组、北方农牧交错区组、西南石漠化区组、南方红壤区组、长江上游区组、开发建设项目组、水土流失影响评价组、政策研究组、基础数据组11个组分别对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成果、发现的问题、考察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做了汇报。会议代表还围绕科考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孙鸿烈院士在讲话中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各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负责,深入基层考察,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整个科考工作打好了基础,同时对科考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他要求各组的工作要进一步为编写科学考察综合报告打好基础。首先,要重点研究全国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强度、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分析水土流失在区域、强度上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其次,七个分片组和开发建设项目组,也要围绕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说明各片的水土流失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潜在危险等;第三,要总结治理的经验,对治理成本进行深入分析;第四,要对治理的阶段目标进行分析,提出近期治理的重点;第五,要提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刘宁总工在总结讲话中,首先对西安第一次组长工作会议以来各组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这次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反响强烈,在有关地方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流域机构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考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各考察组正在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提炼,下一步工作要在原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考察实际细化。一是要在工程建设方面提出全国有共性的重大项目;二是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提出有利于推动水土保持发展的协调机制;三是在政策方面要提出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的强有力对策;四是在法制方面要提出操作性更强的建议;五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急需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最后,他强调要在年底前完成面上的考察, 11个组都要根据科考总体要求开展好各自工作,为实现科考总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工作启动4个月以来,各考察组累计行程9.8万km,足迹遍布全国24个省区的230个县市,参加考察的有550多人次,召开座谈会256个,入户调查1865户,采样1630个,搜集资料1783份。参与考察的科学家认真负责、工作严谨,流域机构精心协调,各省区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目前各组都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与各级政府、有关行业部门深入的交换意见,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接触,考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北方农牧交错区考察组完成面上考察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北方农牧交错区考察组,历时26天,行程一万多公里,于2005年10月19日,按计划完成了农牧交错区面上科学考察工作。
    北方农牧交错区考察组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程国栋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参加单位有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内蒙古林业科学院、松辽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有关地方的水利部门。
    本次考察的区域涉及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大凌河)流域、海河流域、内蒙古高原内流区、鄂尔多斯内流区、甘肃河西走廊内流区三大流域和三大内流区。从  9月6日至10月15日,考察组分东西两组,先后对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通辽市、科右中旗,中部的化德、商都、察右中旗、集宁、丰镇、凉城、和林格尔、准格尔旗、鄂尔多斯东胜、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陕西省的榆阳、横山、靖边、吴旗;山西省的左云、右玉、平鲁;吉林省的通榆和长岭;辽宁省的彰武;河北省的康保、沽源、丰宁以及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武威、民勤、张掖、临泽、酒泉、玉门、敦煌等43个县(旗、市、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走访农户,现场座谈,抽样调查,野外取样,考察组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取得了初步的考察成果。
    考察组在实地考察中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有:1、农牧交错带(降雨量在300-450mm之间)与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复合区的范围及分布状况,区域治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泥沙变化、治理状况及存在问题;3、晋陕蒙农牧区能源基地建设对本区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4、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修复工程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化、扶贫及地区粮食安全的关系
    在科尔沁沙地东部的通榆县,考察组看到沙丘覆盖着冲积平原。这里8级以上大风天数年均45天,最大风力可达11级。在考察的现场随处可以看到沙丘、沙岗、风蚀坑、水蚀沟等侵蚀地貌单元。当地的同志介绍,这一地区的沙带为西北东南走向,由沙坨组成,6月前种的玉米、蓖麻等因为风蚀小苗多半被打死或连根拨走,因而经常需要补种,垄沟被吹平也是常事。
    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的彰武县,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北甸子和阿尔乡小流域等地的治理情况。建国以来,这里一直都在进行防风固沙,植树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地南侵和水土流失,但当地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当地干部群众还谈到,近年来采取的退耕还林还草、季节性和长年性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比较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环境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禁牧与当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了矛盾,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
    在通辽市奈曼旗大凌河上游三岔沟小流域考察时,考察组调查了解到当地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采取生物坝和土石坝结合方式建设小水库,不但使洪水出不了沟,且低水高调,在岭上建起储水池和水压井,发展梯田滴灌,建成412个网格林网,全村400多口人,人均水浇地达到7亩,粮食亩产从治理前的200-300斤达到1500-1800斤,人均纯收入超过2800元。有了水浇地,就有了生活保障,才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有了“减地不减收入”的基础。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考察组看到,当地以提高水土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着重解决超载放牧、干旱少雨与水资源短缺这两大问题,把基本农田建设与植被建设结合,人工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结合,种养加(工)、产供销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结合,妥善处理好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的做法是(1)“大封禁、小治理”,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结合。在全面封山禁牧,依靠自然修复的基础上,实行高标准的小流域治理。(2)坚持因地制宜,集工程建设、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牧业养殖方式等多种措施为一体。(3)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每个小流域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单元,各流域又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4)坚持“以水定林草,以水促林草”的原则。
    在考察沿途,各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普遍反映:1、国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绝大多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地方政府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生态建设,致使生态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建设标准较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2、黄河流域及松辽流域广大农牧交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相比,单位面积治理的投资相差较大。目前该地区相当多的地方治理标准甚至低于2万元/km2。随着各地普遍取消了农民义务工制,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得生态建设中的劳力不但难以筹措,而且费用也较以前大为增加。3、该区是我国旱作农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300-450mm,其中,旱年占60%,农业生产很不稳定。应该把加快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节水与灌溉条件的基本农田,作为保障该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措施 。4、加快区域草业化,推动草业——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地方经济发展促生态与环境的改善。
    通过对农牧交错带地区面上考察,考察组初步认为:1、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在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应抓住农牧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本着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方针,大力发展区域草业化。2、煤田、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建设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下降,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3、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在我国自然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自然条件的过渡性、不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天然气生产基地,也是农牧业生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河套、西辽河平原是内蒙古的粮食主产区,应把改善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能源建设与生态补偿作为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4、十大孔兑是典型的水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危害后果严重,对黄河内蒙古河段防洪影响很大,也对包头市构成严重威胁,国家应尽早开展重点治理。

*      *      *      *      *

 
    北方农牧交错区一般是指长城沿线风沙区及水力与风力侵蚀复合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干燥剥蚀高原主体和北侧、西侧的黄河宁夏、内蒙古后套;呼包冲积平原及东北部的科尔沁沙地等,水风蚀交错侵蚀区面积约26万km2。
    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是自然条件的过渡性、不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其地理位置恰处于东南季风的尾闾,每年东南湿润季风到来的时间和气旋强度变化较大,导致降水极不稳定,十年九旱,但暴雨又特别集中。农牧交错区同时又邻近冬季蒙古高压中心,冬季为蒙古高压所控制,春季蒙古高压退缩时释放能量,伴随冷空气侵入,风力对夏季流水冲蚀沟进行改造,形成典型的风水蚀复合侵蚀地貌——劣地。
    地形和土壤母质也是土壤加重侵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东部农牧交错区处在几个大型沉积盆地的边缘,燕山山脉、大兴安岭石质山地与山坡堆积、黄土、细沙交错,顺石质丘陵山坡下泻的暴雨径流一进入松软地层立即冲刷出深到基底的冲沟,冲蚀沟是最常见的地貌景观。
    鄂尔多斯周边地区年降雨量150~450mm,年蒸发量2000~2500mm。区域环境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特征。土壤母质从黄土过渡为沙土,土壤侵蚀营力由水力转为风力;植被类型从森林草原转为草原、荒漠草原;土地利用方式从旱作农业逐渐转变为草原游牧业。
    鄂尔多斯高原三面为黄河环绕,南面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相接,西侧隔河与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相望,高原内分部有库布齐、毛乌素和河东沙地。在历史的沧桑变幻中,该地区牧业不断退缩,农业北进,黄河沿岸和平原地区逐步发展为灌溉农业,长城沿线成为旱作农业和游牧业交错分布地区。此外,这一地区富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分布有东胜、准格尔、神府、平朔和宁东、乌海六大煤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黄河河套地区,包括宁夏中卫平原、银川平原、内蒙古后套平原和土默特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伴随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是生态环境严重失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环境干旱化现象日趋严重。气候波动明显,河流水量减少、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工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出现资源性短缺;
2、天然植被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地面裸露,风力、水力两种侵蚀作用季节交替,“风助水势,水助风势”产生叠加效应,沙漠东移、南侵,流沙侵入黄河及其支流河道,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旱作农业生产力低下,草场超载放牧,草原严重退化和沙化等,使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趋势长期得不到改变。
4、能源开发,特别是煤炭的露天开采,破坏了植被,改变了地表结构,为风蚀和水蚀创造了条件,同时造成局部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并引发一些地质灾害,污染地表水。地下水超采又引发水资源短缺,使不少地方发生饮水困难。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成为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