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二十八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2-1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第16期)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处于传统农业与草地畜牧业交汇、过渡地带,水蚀风蚀共同作用,生态系统独特。该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地区气候特点和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北方干旱化趋势,有限的水资源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能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成为该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此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北方农牧交错区考察组的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已经显现出了巨大作用,但一些区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经济利益驱动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治理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植被承载能力,遇到干旱年份局部区域已得到改善的生态出现了退化。因此,科考组的专家们一致呼吁,该区域的生态建设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力,同时要加强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界定及水资源状况
  1、区域的界定
  北方农牧交错区和水风蚀交错区,二者在空间上既有分离,也有重叠。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即是二者的重叠部分。其北部以土地集中开垦的旱作耕地为界,大致与多年平均降水量300mm等值线相当,南部以风蚀沙漠化(出现风沙活动为判别标志)为界,大致相当于多年平均降水量450mm等值线。行政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吉林6个省(区)的74个县域单元,总土地面积42.77万km2,轻度以上水风蚀面积27.5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3.40%。
  2、区域水资源状况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不计过境客水,全区地表水资源为99.6亿m3,占全国地表水总水量的0.37%。地下水资源为234.92亿m3,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7%。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51.49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0.89%,年人均占有水量1048 m3,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48%,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3754 m3,平均产水模数为5.9万m3/km2,为全国水平的19.7%。同时,该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嫩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9.7%,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30.5%,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西辽河、海滦河、黄河和内蒙古内流区水资源比较贫乏,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用水紧张。
  二、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地跨黄河流域、海河滦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嫩江流域,我国北方的众多河流发源在这个区域,是当地和下游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地。考察发现,以风蚀和水蚀相交错作用导致的水土流失是本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本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该地区在水资源利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的水资源利用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本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水平低,农民主动节水意识差,加之水的廉价,许多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很少采用喷灌、管灌及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这不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合理的灌溉也加剧了次生盐碱化的发生。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全区人均用水量为850m3,比全国人均用水量高出近一倍。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节水程度低,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全区工业用水万元产值耗水量约300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倍,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仅为30%左右。
  2、地下水严重超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及其赋予介质天然状态下固有的平衡关系,进而使整个水循环规律发生变化。开采深层地下水,易导致地面下沉、机泵吊空、机井报废、沼泽等湿地大面积萎缩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的下降还导致一些原有靠地下水维持生长的植被大面积枯死,生态系统退化。
  内蒙通辽市近十多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缺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局部出现漏斗区,一些机井和部分中层井相继报废,水质也出现不同程度污染等问题。通过对通辽市 1990~2002 年80眼地下水监测井的动态资料分析,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24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5%,按超采程度分,轻微超采区面积600 km2,占超采区总面积的 25%,中度超采区面积1622 km2,占超采区总面积的67.6%,严重超采区面积178 km2,占超采区总面积的7.4%。
  三、区域生态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
  统计资料显示,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少项目区与治理前相比较,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程度减轻,生态系统的调节和防护功能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考察组在考察中也发现,局部地区在生态建设中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现象也有存在。大规模的林草植被建设需要一定量的水资源维系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该区年降水量较少(300mm~450mm之间),而一般植被,特别是乔木林的水资源消耗量要远远超出这个范围,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来补充,如果该区在生态建设中忽略这一自然规律,必将加剧本区已严峻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例如,河北省黄盖淖地区不顾植被的地带性规律,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在降水不足的干旱草原带人为营造“速生丰产林”,其结果是造成局部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林木生长缓慢,多呈现“小老头树”的景观,防护林带出现干梢,甚至大片死亡。
  另外,考察中还发现,该区不少生态建设示范区实行植被建设和农田建设相结合,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坡改梯工程,对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同时这些农田的需水量和蒸发量也大大增加,仅依靠降水的雨养农业显然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势必会加大水资源的紧缺,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专家的建议
  水资源是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水风蚀复合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因子。通过考察专家们认为,今后该区域生态建设应以实际情况为背景,以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为目的,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时适地地调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本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首要前提,也是本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议该区域开展的各项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要实施水资源论证,工程实施前请各有关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拟实施的生态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规划和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注重维系水资源与植被的相对平衡关系,根据水资源的承载力开展工程建设,防止大规模生态建设对水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破坏。
  2、建议有关科研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研究和发展适合各不同类型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和集雨灌溉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途径。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和使用情况,制定和完善适宜的水资源价格机制,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引导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改变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倡导节水型社会的新风尚。以用水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发展节水技术相结合,提高单位水量的经济产出价值。合理解决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完善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
  4、大面积自然修复与小范围开发相结合。近年来,该地区在生态建设中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推动的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加快了生态系统的修复。下一步应当将大面积的生态修复与小范围的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小范围的开发促进大面积的修复。例如,在水源条件好的区域开展坡改梯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饲草基地建设等,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北方农牧交错区考察组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