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三十九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5-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7年第6期)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工作是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水土保持规划、科研、示范、监督和管理的依据。在此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水土流失状况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组的专家们在进行全国水土流失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对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及动态监测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大流域机构(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和辽河、太湖流域等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31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175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构成。目前,经由各级编制委员会批准,已成立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机构成立了监测中心站,29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50个监测分站,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体系。
  按照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于2003年启动,2006年全部完成;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中。一期工程初步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测总站,以及100个监测分站,并选择了18个分站作为综合典型站。这18个综合典型站新建和改建观测小区259个、卡口站16个、气象观测站8个。各级监测站配备了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存储与传输设备。同时,研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WEB的水土保持GIS系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决策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对监测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培训。
  二、建设成效
  1、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队伍初具规模
  据统计,全国各级监测机构和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的单位现有专职监测技术人员2500多人。其中,博士35人,硕士96人,高级工程师450人,工程师1500人。几年来,各级监测机构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次,培训内容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径流泥沙观测、计算机网络和专业应用软件等,培训人员达3500多人次。各级监测机构通过开展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项目、常规监测点的水土保持监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基本满足了开展水土保持各项监测业务的需要。
  2、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为了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水利部分别于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发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办法》、《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监测站网的建设和资质管理、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责,以及监测成果的发布制度等。2005年12月,水利部编制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建设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规定了建设实施、资金管理、检查及验收与建设组织等。2006年,水利部又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06~2015年)》和《水土保持监测年报制度》等,规范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公告工作。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应制定了有关规定和办法。随着各项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一是水利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定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步骤、内容、范围和技术要求,以及数据处理、资料整编和质量保证的标准。二是根据近年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组织编制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设备条件》和《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等。三是修订了《水土保持试验技术规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四是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保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技术规定。这些标准的制定,大大地规范了监测技术,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3S”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简称“3S”)先进技术逐步引入水土保持监测领域,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遥感调查、数据库建设、规划设计和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平,促进了水土保持整体事业的现代化。如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建立等监测项目,通过采用 “3S”技术,大大提高了监测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进展
  近些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使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效果,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全国土壤侵蚀普查。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水利部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主要采用数字化人机交互解译方式,结合野外样区调查和实地验证校核等手段,对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及其强度进行判定并统计分析,分别于 1991年、2002年公告了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普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环境保护等各行业、部门。
  二是对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实施重点监测。2000年初,长江流域先后在三峡库区、嘉陵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开展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都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海河流域在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中,将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作为专项实施。珠江水利委员会和贵州省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了调查监测,基本摸清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松辽流域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试点工程监测工作。
  四是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监测。近几年,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围绕生态修复,开展了监测工作。2001~2003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开展了黄河源头区水土流失背景调查,为“三江源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2002~2004年,新疆水利厅组织进行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监测工作,全面调查了塔河应急输水后地表地下水和植被恢复状况,系统分析了不同输水方案对地下水位和植被恢复的影响,提出了植被恢复最大面积的最优调水方案。
  五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取得进展。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加。为防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利部于2002年制定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并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六个部委(局)开展了联合执法活动,推行了水土保持监测及水土保持监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的数量逐年增加,使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六是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根据我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和“长治”工程建设的需要,长江水利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组建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了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9个二级站,58个监测预警点,18个群策群防重点县,截止2005年底,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16处。
  七是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工作全面开展。2004年水利部首次向全社会发布了《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等,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0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进展情况,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价值,是各级水利部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依据。以后改为《全国水土保持公报》,每年度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也积极编制本辖区的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公告),并向社会发布。北京市从2001年起至今连续4年及时发布公报,四川省发布了2003年度水土流失监测公报,2004年,山西、福建、安徽、浙江、云南、贵州、青海等省份分别发布了本省年度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山东省公布了全省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成果,江西省公告了全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
  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近年来的水土保持监测事业蓬勃发展,为水土保持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此次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水土保持监测各方面工作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今后几年,应全面落实《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以推进水土保持数字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建设水土保持数据库,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加强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精确度。
  (水土流失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研究组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