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三十五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3-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7年第2期)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大示范区
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大示范区是黄委以“依靠科技,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创建精品”为指导思想,在黄土高原建设的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精品示范工程。目的是为黄河上中游同类型地区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转变,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树立实施样板。此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专家们对这些示范区建设的情况给予了关注,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水藉河、西峰齐家川和绥德韭园沟三个示范区成功的做法进行了总结。  一、示范区概况  天水藉河、西峰齐家川和绥德韭园沟是黄委1998~2000年启动实施的三个示范区建设项目。藉河示范区项目位于甘肃省天水市,1999年立项实施,工程建设期为6年,项目区总面积1553km2,包括38条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500km2,含秦城、北道两个区的18个乡(镇)。齐家川示范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2001年开始实施,工程建设期为5年,项目区总面积166.57km2,治理面积51.83 km2,包括4条小流域。韭园沟示范区位于陕西省绥德县,2001年开始实施,工程建设期为5年,项目区总面积74.65km2,治理29.95km2,包括韭园沟和辛店沟2条小流域。  二、示范区取得的成效  1、藉河示范区  藉河示范区项目经过5年的治理,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5年,一个近看有精品,远看有规模,集“绿化美化、山清水秀、川美人富”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工程已建成。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已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64.98km2,平均年治理速度13.3%,是过去面上治理速度的5倍。各项治理措施目前减沙效益达到46.32%,减蚀效率达到70%以上,蓄水效益达到33.79%,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7%提高到30.3%。示范区农地面积减少,林果草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率达到82.45%,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示范区项目还通过发展城郊水保生态型旅游业,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对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天水建设成为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城市发挥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齐家川示范区  齐家川示范区从2001年开始实施,经过5年的治理, 示范区新增综合治理面积5317.1hm2,其中:修建梯田1073.4hm2,营造乔木林2109.7hm2,灌木林414.44hm2,经济林625.53hm2,果园315.26hm2,农田防护林53.32hm2,种草725.46hm2;修建治沟骨干工程5座,土谷坊1029道,沟头防护55处,集流场13处,涝池80座,水窖1948眼;完成上水工程3处,初步建成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建成节水灌溉示范果园等82hm2;修建沙石道路28.1km;为向示范区提供优质造林苗木,建成苗圃5.1hm2,形成了具有拦、蓄、排、引、灌功能齐全的综合防治体系。齐家川示范区开展的南小河沟湫沟小流域完成了水土保持原型观测自动化,对流域降水、径流、泥沙、蒸发、土壤含水率等观测项目进行自动化测报,可进行“模型黄土高原”野外试验,模拟黄土高原自然降水、进行实地水土流失数据资料观测。  3、韭园沟示范区  韭园沟示范区经过5年的项目实施,建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相对稳定坝系。通过兴建水神庙沟、想她沟、崖窑沟等 5 座骨干坝、4 座大中型淤地坝、1座滚水坝、2座塘坝、65 个集雨节水灌溉示范点,使这些沟道水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对洪水泥沙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据2001~2003 年韭园沟口观测资料分析,年输沙量分别减少 93.9%、100%和94.6%,基本达到了洪水泥沙不出沟。在项目实施的同时, 在韭园沟示范区王茂沟小流域开展了系统的原型观测和模型研究,还开展了3个科研和2个推广项目,对坡面措施与沟道坝系相对稳定关系、确定小流域坝系建坝规模、最佳拦沙库容和滞洪坝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完成了相对稳定坝系防洪标准研究,对小流域坝系建设模式的推广发挥了示范指导作用。  三、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个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新机制,在项目前期工作、规模治理、组织领导、三项制度、科技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三个示范区建设中值得推广的经验有如下几方面:  1、注重前期工作,提高示范区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三个示范区在前期工作中都在充分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勘测规划--立项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程序,避免示范区建设的盲目性,增强可行性和科学性。  2 、注重组织管理,加强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 在示范区开始实施时,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一系列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明确各岗位职责,规范运行行为,按照生态建设“三项制度”改革要求,实施了投资、进度和质量三控制,确保了示范区建设按计划顺利进行。  3、注重“三个环节”管理,确保示范区工程质量 一是加强工程第一线的技术指导,实行技术人员包工程、包项目、旁站指导,发现技术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对坡面林草建设工程,从中心苗圃调好苗,选好苗,选择名、优、特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治理一片,成活一片,成林(草)一片;对于沟道坝系工程,选好建筑材料,按照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实施,特别对隐蔽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旁站施工。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求监理、质监人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动态监督、监测和检查,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反馈和研究解决。  4、注重“四个结合”,加快示范区工程建设 一是坡面治理与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结合,增加坡面林草植被,提高示范区的治理程度,为发展畜牧业创造条件;二是沟道治理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结合,配套建设水利设施,改善示范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示范推广与扶贫项目结合,通过扶贫工程实施,解决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困难问题;四是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结合,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逐步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和群众收入。  5、注重示范区治理与试验研究结合,体现示范区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特色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需要推广的成果,设立专题研究和推广项目,边试验研究边示范推广。同时为了适应课题研究、应用推广和示范区治理的要求,及时举办项目管理、工程施工、效益监测和计算机应用等培训班。派技术人员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当然,示范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人工措施,忽视生态自然修复作用,部分林草措施的成活率很低,有的进行了多次补栽,效果依然不佳。  四、专家的认识及建议  通过考察,专家们认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科技推广、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大规模区域治理与开发树立了典型,从而为黄土高原开展大规模区域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样板,起到良好的精品示范作用。今后应当加大集中治理的力度,将投资集中在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区域,大规模地开展综合治理,一是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投资;二是有利于科学管理,从项目的前期规划、组织实施到验收更易于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开展各项工作;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集中连片地开展治理,可以大规模同时推广一种或几种有高效开发利用价值的农产品,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有利于增强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集中连片开展大规模的治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对水土保持作用的认识。
  (西北黄土区考察组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