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三十七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5-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7年第4期)
 
老少边穷集中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
 
  这次考察活动中,水土流失状况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研究组在研究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时,专题分析了贫困县、少数民族县及革命老区县与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关联关系。研究发现,贫困县集中分布区、少数民族县集中分布区和革命老区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关联性,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改善这些地区广大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确定
  为了定量分析全国各县级行政区水土流失严重程度,首次提出了“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用该区域各类各级水土流失强度面积的加权平均数表示)的概念,目的是用某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指数来反映该区域水土流失强度的平均状况。当某县水土流失严重指数I>1时将该县级行政区定义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即该县级行政单位的水土流失平均强度在中度及其以上,表明水土流失对该县土地生产力影响较严重,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可能性较大。
  基于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确定方法,利用最新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数据,对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以外)2204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水土流失严重程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其土壤侵蚀面积为269.73万km2,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356万km2的75.8%。从严重县分布的流域看,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松辽河44个、海河71个、淮河24个、珠江17个,分别占41.0、34.9、6.8、11.0、3.7和2.6%,长江和黄河流域合计占到水土流失严重县的75.9%。
  二、水土流失严重县与贫困县的关联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水土流失严重县与贫困县之间的关联关系,参考最新的土壤侵蚀调查资料基础上对贫困县、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县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土壤侵蚀严重县与贫困县、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县进行叠加,得出如下结论:
  1、 自然环境较差的贫困县大多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
  全国592个贫困县,在水土流失区的有530个,仅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的306个县(市),就有20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68%。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38个县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重叠率为57.1%。尤其是那些自然环境较差、自然资源短缺的贫困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县与贫困县的重叠率更高。如贵州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50个,其中有41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重叠率为82%;广西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9个,其中有40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重叠率为81.6%;宁夏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全部为水土流失重点县,重叠率为100%;甘肃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3个,其中有37个为水土流失重点县,重叠率为86%。由此可见,水土流失与贫困关系密切。
  2、 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利用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对819个一类老区县和二类老区县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土壤侵蚀面积为52.79万km2,占到全国土壤侵蚀面积的14.8%。处在土壤侵蚀严重县范围的老区县比例为35.4%(土壤侵蚀面积为36.64万km2,占全国土壤侵蚀严重县侵蚀面积的13.6%),有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如赣南有革命老区县15个,其中10个县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占66%);陕北有革命老区县27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占100%);太行山区有革命老区县45个,其中有33个县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占73%)。
  考察中发现,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宁夏南部山区,河北坝上地区,陕南、陕北、陇东,广西左右江的石山区,大巴山、大别山区,湘鄂川、云贵川交界处和闽北等地的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吃粮、饮水、住房、用电、行路、看病等都极其困难。
  3、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严重区
  利用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对552个少数民族县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土壤侵蚀面积为226.14万km2,占全国土壤侵蚀面积的63.6%,叠置分析结果得出同时为土壤侵蚀严重县和少数民族县的县级行政单位数量为242个,处在水土流失严重县范围的少数民族县比例为32.5%(土壤侵蚀面积为189.56万km2,占全国土壤侵蚀严重县土壤侵蚀面积的70.3%)。
  少数民族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贵州、云南和青海等14个省(自治区),连片的有102个县。如贵州铜仁及黔西南的11个少数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占100%);云南楚雄10个少数民族县中有7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占70%),云南文山的8个少数民族县中有5个为水土流失县(占65%);甘肃临夏7个少数民族县也全部为水土流失重点县(占100%)。
  三、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县(现定西市安定区)、有“红色沙漠”之称的江西兴国县等严重流失区,历史上都是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县,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
  从总体情况看,贫困地区的水土流失较之其他地区要严重的多,特别是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农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当地群众投入多,产出少,制约了他们的脱贫致富,有的还要为温饱而挣扎;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流失区的广大农民只能更多地向土地索取,加大复种指数,或开垦更多的坡地,有些30度以上的陡坡地都还在种植,造成了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建设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基本的粮食生产,同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目前贫困地区最主要的问题是,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比,治理的投入极其有限,当地政府和群众因为贫困无力拿出资金治理水土流失。近十多年来,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项目是为生态而生态,没有与当地老百姓最关心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确保基本口粮田,增加经济收入,降低劳动强度等需求结合起来。
  四、专家的认识及建议
  根据以上贫困县与水土流失严重县的关联分析,我们认为,老少边贫地区普遍存在严重水土流失,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只有治理好了水土流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只有解决了群众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广大农民群众才会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因此,专家建议:
  1、近期内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应以修建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把修田造地、保护新增耕地作为首要任务,使山区广大农民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
  2、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使其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
  (水土流失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组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