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简报

科学考察简报第二十六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0-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第14期(总第26期)  2006年10月15日
 
坡耕地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长江上游是我国老、少、边、穷集中区,也是水土流失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强度大,不仅造成表土丧失,土壤肥力下降,降低农业利用价值,直接影响到农村粮食自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并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而且导致河流泥沙增加,淤积水库、污染水质,给河流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此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中,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考察组对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除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格局和特殊的气候气象条件外,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导致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扩展与蔓延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坡耕地的土壤侵蚀量最大,约占总侵蚀量的60%,是造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因素。为此,专家们详细分析了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长江上游坡耕地的数量及分布
  长江上游是我国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坡耕地面积约696万hm2,占全国坡耕地总面积32.85%,占长江流域坡耕地总面积77.49%。其中,5°~15°坡耕地面积265.59万hm2,占坡耕地总量的38.17%,15°~25°坡耕地面积275.96万hm2,占39.66%,大于25°的坡耕地面积154.22万hm2,占22.17% (详见表1)。长江上游坡耕地分布的特点是相对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陇南、陕南等区域。
表1 长江上游各省(市、区)坡耕地面积分布表 单位:万hm2
省(市、区)
5°~15°
15°~25°
>25°
合计
重庆
52.15
58.18
30.46
140.79
四川
135.37
97.87
32.58
265.82
贵州
42.59
67.81
35.70
146.10
云南
12.86
12.53
13.82
39.21
西藏
0.32
0.48
0.27
1.07
陕西
15.30
17.08
24.38
56.76
甘肃
7.00
8.80
13.73
29.53
青海
0.00
13.21
3.28
16.49
 
 
 
 
 
 
 
图1:长江上游广泛分布的坡耕地
 
  二、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上游坡耕地面积大、坡度陡。金沙江、雅砻江及岷江流域大于25°的坡耕地占34%;大渡河中游的峨边县和金口河区, 70%~90% 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三峡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超过37%;怀仁-习水中山峡谷强度水土流失区,大于25°的坡耕地达46.8%。随坡度的增加,坡耕地流失量显著增大,据研究, 川江流域25°的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分别为20°和15°坡耕地的1.36倍和1.79倍。由于山高坡陡,耕作强度大,加上耕作方式落后,致使坡耕地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量超过5000t/km2以上,属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区。
重庆市坡耕地土壤侵蚀量为1.92 亿t/a , 占总侵蚀量3.42 亿t/a 的56.03%,入江泥沙5560.17 万t/a, 占总入江泥沙的79.32%。据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对川江流域研究,川江流域坡耕地侵蚀总量为1.75亿t,占全区侵蚀总量的53.87%,坡耕地平均侵蚀模数为6699t/km2·a。乌江流域坡耕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25%,而侵蚀总量却高达1.22亿t,占全流域侵蚀总量的62.11%,其中大于25°的陡坡耕地面积只占流域总面积的6.96%,其侵蚀量高达5059.89万t,占流域侵蚀总量的25.82%。可见,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流域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
  三、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危害
  1、蚕食土地资源
  长江上游坡耕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减少耕地面积约为10~15万hm2。贵州毕节地区,裸岩和砂砾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以1500~2000hm2的速率递增;重庆南川市因水土流失,现有石漠化土地18652.1hm2,潜在石漠化土地13965.1hm2;重庆万县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裸岩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500hm2
  2、土层减薄,肥力下降
  三峡库区土壤层厚度小于25cm的占54.6%,土层50cm 以上的仅占8.9%。云南省巧家县5.4万 hm2坡耕地中,耕层小于20cm的达3.16万hm2,占58.8%。贵州毕节地区耕层小于15cm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9.3%。川江流域的坡耕地因水土流失, 每年要失掉10.6mm厚的土壤,土壤破坏的速率数百倍于成土速率。
  3、耕地生产力下降,群众生活贫困
  由于土壤中养份的流失,坡耕地的单产都很低,只能是广种薄收,陡坡耕地集中的地区,也是最贫困的地区。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5.1万hm2的耕地中,坡地超过3.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68%,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该州17县(市)中,就有11个贫困县。
  4、淤积河道,加剧洪涝灾害
  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退化,砂砾化、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大,而且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每年大量的泥沙淹埋农田,阻滞交通,抬高河床,加速了水库塘堰等水利工程的淤积,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近20年来, 金沙江支流小江河床普遍淤高3~5m;甘肃武都境内的白龙江河段,20世纪初淤积速率为2.2 cm/a,1940~1957年增至8.6cm/a,而目前为12.3 cm/a,呈迅速增加趋势。初步估计,每年约有3.5亿t粗沙、石砾淤积在长江上游的支流水库和中小河道内。
  四、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经验
  此次考察中专家们了解到,长江上游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特别是“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始终把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其治理措施主要为:实施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田间道路相结合的坡面水土综合整治。具体做法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坡度较缓又相对集中的坡耕地修建石坎或土坎梯田;在梯田的上部修筑拦水沟,在梯田间布设蓄水池和沉沙池,通过小型渠系将拦水沟、梯田、沉沙池和蓄水池连通,同时与渠系结合建设农田道路。坡面水系工程可以起到拦、导、蓄、排、灌的作用,降雨时将上游坡面的来水和梯田里多余的水量通过渠系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蓄满后则从下游排出,干旱时则将蓄水池 里的水放出,用于灌溉。
 
 
图2: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模式
 
  四川省南充市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对坡改梯治理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经历了由土坎梯地到石坎梯地,再到土石坎结合,条块石结合的发展过程。新建的梯田不仅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增厚了土层,提高了地力,增加了土地面积。1989年至2004年底,该市累计实施坡改梯面积4.38万hm2。据对该市顺庆区滑滩河小流域调查,通过4年坡改梯工程的综合治理,流域内农业总产值由0.7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0元上升到3159元;张关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800多元增加到5300多元,成为全市闻名的小康文明村。
  广安市武胜县赛马镇14村在64.5hm2坡改梯的基础上,修建沿山排洪沟6200m、蓄水池20口、沉沙池335个,每年蓄水9000m3,平均每亩耕地有沿山排洪沟7m、水池蓄水量9m3。2003年该市出现大面积的干旱,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较为困难,而治理区因坡面水系工程储蓄了丰富的雨水,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而且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每亩增产粮食163kg;在2005年的汛期,治理区滞洪8.3万m3,沉沙0.43万m3,排泄洪水15.8万m3,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当地群众是这样形象地称赞该工程:“沟渠象根藤,凼池似结瓜,理顺水路接泥沙,坡面水系工程作用大”。
  五、问题与建议
  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太少。在长江上游的大部分区域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广大农民生活的基础依然是土地,坡耕地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农田的数量不足,有些深山区甚至没有基本农田,全部是坡耕地。近几年虽然开展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工程,但只占全部坡耕地的小部分;即使退耕比例较高的地区,由于基础农田建设没有跟上,国家一旦停止粮食补助,迫于生存压力的农民仍然会重新开垦坡地,这次科考中我们同步进行的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已清楚地表明了这点。二是一些地方坡耕地改造没有同水系和农田生产道路建设结合。考察中发现,有些部门投入搞的坡改梯只修了梯田,没有坡面水系,大雨时易被冲毁,干旱时又无法补充浇灌。三是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坡耕地综合整治进程的关键,特别是“两工”取消后,改造坡耕地的速度大大放慢,许多地方由于没有国家支持基本停顿下来,农民不得不在陡坡上继续耕作,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日趋恶化。另一方面,即使国家投资治理的地方,补助标准也很低,据调查,长江上游综合整治一亩坡耕地需要投资2000~3000元,而目前国家仅补助400~800元,造成治理标准偏低,坡改梯工程质量受到影响,治理效益差。为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和充分发挥治理工程效益,建议国家设立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建议国家从耕地占用税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治理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为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考察组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