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北京市水务局:保护水源 改善环境 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0-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毕小刚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40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0,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首都及大城市中居百位之后。1999年以来的连年干旱,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0年以来,北京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止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以绿色奥运为目标,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首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一)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国家“八片”重点治理工程、亚行贷款北京饮用水源保护及泥石流防治工程、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以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截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有45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7%,其中达标治理3200多平方公里。目前,全市7个山区县全部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有21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首都饮用水源,改善了北京生态环境,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仅有6亿多方,但水库水质仍然保持在二类水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功不可没。此外,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不仅使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减少了点面源污染,有效保护了水资源,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2003年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翻了一番多,达到6000多元,年均递增15%以上。
  (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逐步规范
  目前,市县(区)乡镇均组建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队伍,水土保持法规进一步完善,各山区区县全部通过水利部组织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验收。近年来,我们以加强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批为重点,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对五环路、六环路、永定河滞洪水库、京煤集团技改、水源十厂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编(补)报水土保持方案,监督生产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义务和责任,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生产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觉性,有效地遏制了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受理水土保持违法举报案件160件,查处违法案件170件,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43个,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资金3.8亿元,涉及防治责任范围167平方公里。
  (三)水土保持监测取得阶段成果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我们利用“3S”技术完成了2次全市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并连续3年对三渡河等3条小流域、3处退耕还林还草和3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GPS跟踪调查和监测。目前全市已建立10个坡地径流观测场(其中5个配有自动监测设备)、106个坡地径流泥沙观测小区、10处沟道自动观测设施,开发了“北京市泥石流查询系统”,建立了水土保持局域网,监测数据及报表可以通过局域网传输,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坡地及沟道径流泥沙观测为基础,2000年和2001年发布了水土流失监测简报,2002年和2003年发布了全市水土流失监测公报。
  (四)水土保持研究和技术推广蓬勃开展
  我们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积极与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壤侵蚀和泥石流调查与防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完成了市科委“九五”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山区泥石流及防治对策”等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在水土资源利用、水土流失监测、水源保护和小型污水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设备,注重将科研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结合小流域治理在甘涧峪等小流域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正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应用“3S”技术,我们把全市山区划分为547条小流域,并纳入“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体系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态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五)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2000年以来,先后在中央和北京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十周年”和“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公益广告,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北京市水土保持专题记录片《深山蒲洼人》,累计播出“十百千”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等水土保持相关电视新闻近50余条;在《中国水利报》、《北京水利》及《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开辟《保护生命之水》和《北京探索水土保持新思路》等专版;5年来累计发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类文章80余篇,发放水土保持宣传材料近20万份。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已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北京连年干旱和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几年来,我们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
  在小流域治理中,一方面加强了对21座大中型水库上游的保水、拦沙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坚持把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相结合,发挥了水利水保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003年完成高岭库滨带1000亩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减少了面源污染,保护了水源。密云县、怀柔区在水库上游支流建设透水型谷坊坝100多座、透水型拦沙坝25座,既缓洪拦沙又保证清水入库。据监测,2003年各项水保措施年保水能力达1050万方,减少入库泥沙约36万吨,白河沿线6398亩退稻"三禁"工程完成后,年可节水320万方,减少化肥施用243吨,有效减少了水源保护区的面源污染。2004年7月20日、22日,房山区和密云县局部地区突降暴雨,调查表明,水土保持措施拦截泥沙10万吨,清水出流,已治理的小流域未形成灾害,洪水汇流时间比未治理的小流域延长1.8倍,削减洪峰84%,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洪减灾和水源保护效果明显。
  (二)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的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中
  北京山区是首都主要饮用水源地,减少山区农村地区污水的排放和垃圾污染,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将流域小型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目前已建设5处小型垃圾处理设施和23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初步建成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10条,效果明显。昌平区在黑山寨川北河流域综合治理中,针对河道垃圾污染严重的情况,建设小型垃圾卫生填埋设施,探索"清洁流域"模式,不仅解决了流域内4个自然村1100户居民的垃圾污染问题,而且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特别是SARS期间的百姓健康,改善了人居环境,深受百姓欢迎;怀柔区在渤海镇甘涧峪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全村273户所有的生活污水一律不再直接排入河道,处理后的中水全部用于果树和园林浇灌,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定时清理,保证了河道和村镇清洁。
  (三)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近年来,我们围绕水源保护和水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加强河道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与建设的有关工作,编制完成了《北京地区常见水生植物汇编》和《北京常见水生动物及微生物》,并为转河工程制作了水生植物介绍科普画廊。编制完成《顺义汉石桥湿地生态恢复与治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海淀翠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怀柔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房山张坊水源地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官厅水库塌岸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方案》、《密云水库周边水源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我市湿地建设与保护、河道生态治理、库滨带和应急备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小流域治理及水源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形成流域水资源网络化,优化配置水资源。怀柔区采取山上保水,路边和沟道集雨,调控坡面和沟道径流,加大雨洪利用力度,并与水源保护、涵养、节水等紧密结合,建集雨水池水窖数十座,同时推广管道灌溉和小管出流等节水工程。这些水利水保工程的建成,实现了“一水多用,零水整用,小水大用,秋水春用”,改善了林果等作物的灌溉条件,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改善山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促进了资源升值和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延庆县二道河小流域的上辛庄、东红山等村在小流域治理中,通过发展菊花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几百户农民增收致富;怀柔区三渡河村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观光采摘、民俗旅游接待、土特产销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人均收入达到4652元,是治理前的2.5倍。
  (五)加强预防保护,积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
  近年来,北京市在加强重点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力度。2003年8月市农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禁止放牧管理工作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同时,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海淀区"北清路"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基本建成,五环路二期和四期工程积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注重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将路面雨洪利用与绿化带的灌溉结合起来,体现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六)充分发挥舆论力量,促进水保监督工作
  通过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对石京龙滑雪场项目、八达岭高速公路(三期)及其联络线工程等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土保持的情况进行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促进了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水土保持义务,切实做到谁破坏谁治理,推动了全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七)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水文、气象等部门以及相关省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水土保持监测手段和方法得到不断发展,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逐年提高,监测公报编写格式、发布程序和内容逐步完善。在连续四年发布全市水土流失监测公(简)报的同时,全市第一个区县级水土流失监测公报―2003年门头沟区水土流失监测公报也已经发布。
  (八)依托示范区建设,提高水保生态建设水平
  2000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延庆上辛庄、怀柔东台沟、密云石匣、怀柔三渡河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带动了周边地区1500多平方公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发挥了水土保持在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动了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还不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等等,为此建议:
  (一)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对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修订,形成较为权威、能够对全国分区分类进行指导、较为科学严密、可操作性较强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二)适当提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补助标准,并将各类水土保持项目资金投入标准协调一致。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将按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全面实践治水新思路,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坚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突出水源保护,逐步构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线”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突出水源保护,注重河道及湖库周边的生态建设,逐步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建设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
  (二)做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
  继续做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职能,强化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小流域治理中,将工程建设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继续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小型污水处理及小型垃圾填埋设施,加强湿地建设与保护,改善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依法加强和规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深入学习行政许可法,在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依法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制度,以卫星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为突破口,控制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在城乡一体化和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四)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
以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建立北京市坡面土壤侵蚀模型和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模型,坚持定期发布水土流失监测简报和公报,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北京水土保持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五)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和科普力度
水土保持宣传重点要继续抓好三个面向,即:面向领导,面向开发建设单位,面向广大群众。同时注重对中小学生和山区农民的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宣传上坚持树立"大水保"的概念,不断丰富宣传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为绿色奥运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OO四年七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