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总结经验 加快治理 再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佳绩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0-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处长 李旭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
  内蒙古自治区海河流域面积12623平方公里,涉及3个盟市、8个旗县区,地形地貌为丘陵、草原和沙地、沙漠。这些旗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官厅水库和潘家口水库上游,是京、津、唐生态环境的前沿屏障。
  我区海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4959.97平方公里,占境内流域面积的39.3%。长期以来,我区对海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特别是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后,更加大了治理力度。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6.3平方公里。其中,2000--2003年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4平方公里。
  一、主要做法
  2000年以来,我区海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依托京津风沙源项目治理,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领导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各盟市及各旗县区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盟市、旗县区、苏木乡镇和各级相关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管理办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盟市、旗县区都把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明确奖惩。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从设计到实施直至检查验收,都由主要领导带队,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队,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活化机制,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面对“两工”的逐渐取消,发动大规模群众会战搞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的局面,各地一方面始终坚持生态建设这一基本政策不动摇,坚持发动群众大会战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一法宝不放松,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组织受益区群众就地就近,以村户为主集中治理。另一方面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九项管理办法,各地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拍卖“五荒”使用权的决定》、《关于加强山丘区水源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确定了“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建设和分配方针,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鼓励农牧民群众参与到以水利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在建设管理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激励、监督机制。克旗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水利局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项目区所在村签订委托协议,确立业主地位,整地等工程措施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由20余个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独立组织施工,乡政府和村委会在施工期间做好协调工作,由业务部门与专业队签订治理合同。
  (三)因地制宜,务实创新,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行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林、果、草、药、杂立体开发。主要模式是:
  1.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促进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2.山丘区水利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尽量拦蓄天上水,努力实现“千亩山、百亩田、一眼井、吨斤粮”。
  3.农牧结合模式。通过种植优质牧草、防沙治沙,解决草畜矛盾,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
  4.沙化区复合治理模式。在水蚀、风蚀交错区,采取飞、封、造措施,搞好乔、灌、草搭配,实行封育禁牧。
  5.城郊综合开发模式。利用近郊优势发展经济林果和菜篮子工程,集小流域治理、城镇防洪和游览观光为一体。这些模式的推广,为有效地提高治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生态建设质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引进和推广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加强培训,多次组织有关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内乡镇领导、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组织管理,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3S”技术,在规划中,利用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示范区的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科学分析评价。三是加大科技支撑投入,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中,投入350万元用于对流域内不同地貌的治理模式进行示范研究。目前三个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
  (五)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逐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1.在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继承和发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真贯彻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走“大封禁、小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大面积封禁的同时,集中进行小流域治理,治理与封禁有机结合,互为条件,共同发展。
  (1)坚持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生态景观一流、科技含量一流、经营机制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的精品工程。
  (2)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流域为单元,以苏木乡镇为单位,新老项目区结合,统一规划,集中治理。
  (3)坚持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建设来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走以草定畜、种草养畜、增草增畜、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的路子。
  (4)坚持以群众为建设主体的原则。
  (5)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相结合。
  2.各盟市、旗县大力推进项目区、全旗县性的封育禁牧,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牧区旗如克什克腾旗已经把公路沿线、天然林保护区、旅游景区、河流发源地、主要生态项目建设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划定为永久性生态修复区,常年禁牧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并适当补播补种,逐渐形成整体规模效益;牧业旗县实行季节性休牧的苏木乡镇,休牧期不得少于三个月,并积极创造条件,逐年延长休牧期。其中,克什克腾旗要在2005年实现全年全境禁牧。我区对所有工程项目建设区全部实行禁垦、禁牧、禁樵的“三禁”政策,保证生态建设成果不被破坏。在生态建设中自我修复的突出特点是:
  (1)生态修复工程大大节约了植被恢复的费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工种草每公顷需人工、籽种费1050元,人工造林每公顷需种苗、人工费1950元,而围栏封禁治理每公顷只需225~300元。
  (2)植被恢复速度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快。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通过围封禁牧、生态移民等措施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力度,到2003年底新增林草面积826.66平方公里,项目区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全年增产畜草3000万公斤。
  (3)林草植被增多,农民收人途径增多。封禁治理后,林草植被的种类和面积都明显增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增多。丰镇市石头沟小流域封育1200亩,2年后沙化严重的荒山悄悄披上绿装,植物群落由过去的狼毒、百里香、蒺藜等六种旱生草类增加到现在30多种优良中生牧草,(青芥、山野豌豆、广布野豌豆、斜茎黄芪、草木栖状黄花等),草高由原来的10-20cm,提高到40-60cm以上,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增加到50%以上,封育1年后牧草产量是封育前的2.22倍,封育2年后是封育前的2.73倍,实现了增草增畜。
  (4)生态修复加快了大面积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克什克腾旗通过封禁治理,植被覆盖率由20%增加到35%,森林覆盖率由6.23%增加到13.55%,动植物种类增多,生态平衡逐渐恢复。同时,围绕生态修复工程,旅游及外景拍摄地点明显增加,如近几年兴起的红山军马场、阿斯哈图、桦木沟林区等生态地质旅游项目,增加了山杏核等山产收入。如新井乡、广兴源镇、万合永镇、新开地乡、同兴镇等每年仅生态修复增加山杏核产出一项,当地群众就可人均增收200元。实现了农牧业收入和农牧民纯收人的双增长。
  (六)严格管理,科学规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管理工作,各地水利水保部门坚持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项工作,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1.及时制订年度实施方案,科学编制作业设计,严格按照设计施工;
  2.加强工程建档工作,及时进行信息统计报告;
  3.抓好种苗生产,保障工程项目需求。在确保种苗生产数量的同时狠抓种苗质量管理,严格实行“两证一签”制度,加强苗木检疫和质量管理,杜绝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
  4.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不足,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还很不适应,地区之间的治理速度、建设水平以及预防监督管理力度还很不平衡。
  (二)水土保持在政策、机制、管理、建设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随着农村“两工”的取消,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组织管理方式及时做出调整。
  (三)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基础工作、技术装备、科研水平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亟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四)近年新开发建设项目比较多,但由于地方经济困难,开发建设项目受到地方和行业保护,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难度大,一些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及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很差,形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三、今后工作思路和重点
  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围绕三大目标、落实四项任务。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江河泥沙,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围绕三大目标是:一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落实四项工作:一是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二是强化预防监督工作,三是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力度,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按照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我区海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方面再加大力度,为减少输入下游泥沙、保护京津地区及下游水源和生态环境,为迎接2008年绿色奥运做出新的贡献。
  二OO四年八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