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邰源临主任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4-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与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组成一个有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在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的水土流失地区,实施人工植树种草或通过封禁实现自然恢复的措施,以增加地面有效植被覆盖,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目标。植物措施不仅是一种生态治理措施,更是一种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措施,它能很好地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配置及高效利用、农民就业机会增加与收入提高及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
  一、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水土保持目标
  1.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两个可持续”   水土保持“两个可持续”,即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坚持“两个可持续”,是水土保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是对资源和生态规律更高层次上的把握。水土流失、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实现“两个可持续”的基础是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高效配置水土资源。对一个区域来说,一是发展工业,根据区域特色,综合资源密集型、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特长,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获取利润,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发展城市、道路和商业,获得商业盈利,挖掘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三是发展农业、林业,包括植树种草,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种植经济林树种,提高农民收入,种植绿化树种,绿化美化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就是根据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因地制宜,合理高效配置植物,并在适宜栽种水土保持树(草)种,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农耕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重要的三项措施,在实施中各有侧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改变小地形、改良土壤,蓄水保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创造条件,提高效益。所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是有效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又快、又好、又省地实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目标的关键措施,经过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结构明显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水土保持植物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因此,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成效的体现,也是农耕措施实施成效的体现,更是保护水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成果。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在广大的农村,加之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植被建设与农民赖以生存土地息息相关,植物的开发利用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水土保持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给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为水土保持走向千家万户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既是治理措施,又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措施,是解决“三口”(人口、牲口、灶口)、“三生”(生活、生产、生态)和“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可持续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  发展产业是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在自给自足时期,农民的耕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生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种植和耕作;而发展至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的需求决定着农民种植什么,种植多少,产业需求的扩大拉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是产业资源规模和价格稳定的保障。因此,只有形成产业,形成规模资源,才能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可持续发展。  随着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经济林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已经分享到了水保产业发展的带来的实惠。如广安的梨、江西的脐橙等经果林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了品牌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促进了种植规模和面积,增加了植被覆盖,山青水绿、茶果飘香,农民收入增加,也带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如随着我国沙棘产品逐步升级、加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当地农户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元,从而确保了中央投资的砒砂岩沙棘生态建设项目的成效,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稳固提高的双赢,真正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维护。  2.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与其他植被建设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兼顾农民的收益,以实现“两个可持续”。因此,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主要选择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差的地区实施。这些地区治理难度大、投资大、开发利用难、完成任务难,一般以用材林、经果林、景观区为首要目的的生态建设是不会先择这些地区实施。林业上用材林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采用人工种植疏生的、树干通直的优良树种,主要为了生产木材;农业上则是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灌溉方便地方,种植优良的果树,主要为了生产果品,增加农户收入;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林也是在水分条件良好地方,人工营造绿化树种,主要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  3.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拉动内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着重民生、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农民拉动内需重点还在这一块,要让农民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得到好处,而且未来还要有长远收益。水土流失是农民贫困的根源之一,水土保持不仅要为改善生态服务,还要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增收服务,也就是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不但要实现生态、社会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实施主体是农民,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把国家投资转移到农民手中,农民通过植树种草把资金投入到“高息”的土地“银行”之中,形成良性资产,农民的消费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农民参与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全过程,无论是栽植、管护,还是开发利用,每一个环节农民都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植物特有长久持续的生命周期,能够实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植一次终生受益,所以说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总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在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发挥着拉动内需的作用,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更是如此。  4.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水土保持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逐渐成为人们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家都向往生活在山绿、水清、天蓝、鸟语花香的环境之中,减少沙尘暴、水灾、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根治酸雨、水体污染等人为的环境破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要想山绿、水清、天蓝,就得靠增加植被来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而增加植被,仅靠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办不到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必不可少。不仅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治理中,通过植物措施来清洁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还有在开发建设项目中通过植物措施来绿化美化环境,如公路、铁路的植被护坡和两旁绿化,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不仅减少了边坡水土流失对道路造成的毁损,还美化了项目区、赏心悦目。通过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绿化美化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不仅仅是水利行业的事情,还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世界人民的事情、全人类的事情,让每一个人都关心水保事业、支持水保事业、参与水保事业、投入水保事业。
  二、新时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 水土保持投资额度不断攀升,项目种类不断增加,治理范围不断扩大  近几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在继续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中游、西南石漠化、东北黑土地、黄土高原淤地坝、农发、八片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国家又相继启动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农发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并即将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和南方崩岗治理。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开展,为加快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水土保持投入也逐年增加,扩大了治理规模,提高了科技含量,加快了治理速度。去年,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仅2008年第四季度就增加安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亿元,其中水土保持投资占8亿元。据统计,2008年共落实水土保持中央投资32.41亿元,约为2007年的两倍。同时,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投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投资也在增加。随着投资规模加大,投资标准也提高了,这既是加快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机遇,也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2. 水土保持实施氛围越来越好,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性越来越高,水保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地方各级财政状况也有了改观,整个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地方观念转变。以前项目来了,是想着靠项目实施弥补点工作经费,现如今干项目追求的是政绩,是下功夫想把水土保持项目打造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地方资金配套逐步到位。原来地方配套很少或者没有,近年来许多地方把争取地方财政投入作为工作重点,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较过去有大幅度增长,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为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水土保持成为一些人的自觉行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水土保持的成果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3.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土保持植物信息系统,为不同区域植物产业配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国水土保持植物科研、培训、推广及国际交流等工作,自2005年成立以来,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已收集了不同水蚀类型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料和全国各个省市的水土保持植物专家的资料,初步开发了一套水土保持植物信息管理系统,为指导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套系统由水土保持植物专家库、水土保持植物项目库和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库三部分组成。水土保持植物专家库主要是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在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开发等某一或某些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的个人信息。水土保持植物项目库主要由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和星火计划中有关水土保持植物的项目信息组成。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库主要由5大区、17亚区、56类型区、数百个立地条件类型的有关地形、土壤、植被以及适宜种植的水土保持植物等信息组成。  应用这套系统可以快速检索到有关水土保持植物项目的完成或开展情况,有利于掌握科研总体动态,避免重复申报,为项目立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项目的实施中应用该系统可以快速地检索到有关水保植物领域的不同学科,或不同地区的有关学科的专家,为项目咨询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乔灌草种,合理、有效的配置不同区域的水土保持植物,规划植物资源建设规模和产业发展的规模。如果在某些区域,选择适宜、优良的植物品种,既能够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又能够直接提高农民的收益,与以往习惯上只注重工程措施相比,不但投资少,而且见效快。例如在南方坡耕地上种植苎麻,不仅有效的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采用工程措施(修筑石坎梯田),每亩地投入3000元,然后种植玉米、小麦、红苕,除去种子、肥料、农药和人工费,农民可纯收入243元;而采用植物措施直接在坡耕地上种植苎麻,每亩可以纯收入690元,而且苎麻是“铁干庄稼”,一次种植多年收益。
  三、加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的对策
  尽管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当前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植物材料品种选择的问题,也有植物品种时空配置的问题、还有植物资源建设质和量的问题、更有植物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问题。基础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宣传不足等等都会影响水土保持植被资源建设、产品开发、企业进入和市场竞争。所以,今后水土保持植物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做好产业规划、搞好资源建设、深化生态修复、加快产业开发、培育新型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一流业绩,实现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的新跨越。  加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一是依靠人工种植,二是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人工种植按照实施方又可分为水土保持部门自己实施的、发动社会力量实施的和管理、监督别人实施的三类。水保部门自己实施的是指在水土保持专项工程中的种植,以包括中央基建投资项目、债券投资项目、财政的八片和农发项目以及地方的各类投资为来源,由水土保持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中的植被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实施指产业资源基地建设中的植被种植;管理、监督别人实施的就是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植被建设。在水土保持部门自己实施的项目中,一定要以实现“两个可持续”为根本目标,做好植物产业配置规划,集中投资,打造规模大、集中连片的产业资源基地。同时,要加大宣传,倡导、扶持龙头产业,加快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水土流失治理。  1. 依托重点治理项目,优化全国植物产业化布局,做好植被建设规划,争取多方资金支持,打造规模化的植物产业资源基地。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要取得成效,必须“让治理的要求落实在群众当前驱穷致富的措施中,实现山上覆盖,群众增收”,这是20多年前钱正英老部长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实践还证明,要保证农民的收益,就得有产业拉动,要形成产业化,资源就得有规模。  水土保持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不同的地形地带,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水土保持经济树种中,水果类经济植物:如苹果、桃、杏、葡萄、柑橘、香蕉等,产品是水果,直接进入市场,产业链短,对资源规模要求不高,见效快,但收入随市场波动大;食品药品类:如沙棘、银杏、金银花、杜仲等,需要进一步深加工形成饮料、食品、保健品、药品等,再进入市场,这种产业链比较长,要求资源有一定规模,但市场稳定、收益高;轻工业原料类:如苎麻、竹子、杨、柳等,初级产品是纤维、原麻,深加工产品是纸张、纺织品等,产业链长,收益较好,随市场波动小,但资源规模一般较小且分散;能源型经济植物:如油橄榄、麻疯树、光皮树、黄连木、蓖麻等,这些植物加工成工业原料,产业链更长,投入也高,收益也很高。  以往,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中,选择林果、果树比较多,由于这类树种对资源规模要求不高,所以一般不做产业配置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轻工、纺织、能源等行业对植物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哪里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规模能够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哪里的资源利用就能大大提高,农民就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哪里的植被建设速度就会加快。因此,做好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产业化配置规划非常必要。首先,是对现有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这些项目投资有保障,再有一个产业配置规划,在项目完成后,就可形成一个新的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另外,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水土保持植物产业化配置规划。  前两年,在黄委和长委的支持下,我中心分别编制了《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划》和《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与开发规划》。前者已通过验收,是第一个由水利部提供资金开展的植物开发规划,规划期限为2008-2017年。 分别就3个大区(黄土区、风沙区、砒砂岩区)、15个县(区、旗)、9条大流域,按照不同林种(包括农林复合类型)、树草种进行了规划。规划乔木林134.7万亩;规划灌木林336.9万亩;经济林94.3万亩;规划种草60.6万亩;其他3.0万亩;规划生态修复面积47.2万亩,共计673.7万亩。规划实施后林草覆盖率新增23.9% 。项目区新增沙棘150万亩,累计面积将达500万亩以上,具备了在项目区建立1个大型、5个中型沙棘综合加工企业的沙棘资源规模;新增柠条资源面积可满足约200万只羊舍饲喂养;新增枣面积60万亩,累计面积将达到260万亩以上,年总产鲜枣约60万吨,一半鲜食或制作干枣;一半用于加工枣饮料,可建立10个年产3万吨的红枣饮料厂。此规划受到专家的好评,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受此规划影响,陕西省榆林市政府去年底与中心签订了合同,编制榆林市全市水保植被建设与开发综合规划,包含了水保、林业、牧草等内容。今年3月份新疆阿勒泰地区行署与中心签订了《沙棘种植开发合作协议书》。有了产业化配置规划,再通过政府牵头,使林业、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都来投资,同时加上社会宣传,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即时介入,迅速发展壮大产业,推动生态建设。  2. 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统筹人工治理与封禁措施的关系,加快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之一,是充分依靠和发挥大自然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的新举措。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广人稀、水土流失并不十分严重的地方,优先考虑生态修复,通过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牧轮封,并辅以人工措施,减轻生态压力,恢复和改善生态。生态修复一举多得,在加快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当地生产方式和干部群众观念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许多地区通过实施修复,走上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土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过这些年的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态自然修复已被写入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所以,我们在开展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水土保持植物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区域经济,推动水土保持植被建设。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多在老少边穷的地区,所以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要想调动当地农民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改善他们的生活生存状况,就要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形成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再通过办企业、加快产业开发,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可见的“钱”变为可用的“钱”,实现“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开发—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多年来,在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中,除了种植了一些水果类经济林外,其余大量是以生态为目标而建设的林草植被。在这些生态林当中,有很多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并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已经开发利用为工业、轻工业、药品、能源的原料。例如柠条,它抗逆性强,易种植、易成活,一直在我国内蒙古西部和陕北地区作为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优良灌木大力推广。由于柠条蛋白质含量较高,富含10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良好的绿色蛋白饲料,并且已具有大面积资源,如在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因此吸引了一些企业投资组建了柠条饲料加工厂,又带动了柠条的大面积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  还有沙柳,也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水土保持植物,在鄂尔多斯市发展的面积最广。木板加工企业用沙柳替代大乔木作为生产刨花板的原料,既环保又经济,带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沙柳资源面积进一步扩大。沙柳资源的规模扩大了,又带动了新的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该地区建起了利用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发电厂。沙柳产业的出现,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还大大提高了治沙的速度。  此外,还有很多经济效益好、开发前景好的植物,并且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资源规模,但很多企业不知道上哪儿找。这个工作还需要我们水保部门来做,通过大力宣传,向企业介绍优良的水土保持经济植物资源,做好引导与服务工作,通过招商引资,让企业来办厂,促使农民自发扩大种植规模,最终拉动植被建设,真正做到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依靠科技创新,建设和开发水土保持植物新型资源,培育新型产业,依靠产业拉动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生物技术主导二十一世纪。在我们从事的水土保持植物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科技引领资源开发、科技决定企业效益、科技推动资源建设。  我国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像百喜草、香根草等生态效益很好,也有良好的经济利用前景,是非常容易推广的植物;但是,这些植物资源虽然形成了一定的面积,但由于科研或宣传不够,很多人还不知道其经济价值,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所以,需要国家投入一点、企业投入一点、地方支持一点,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一些基础研究,研究开发其利用价值,攻克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产业,依靠产业拉动资源开发利用,进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沙棘就是一个成功范例。20多年前,沙棘只是一种生态树种,其开发价值只在文献上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计委、财政部的支持下,安排了专项科研、产业开发资金,我中心联合全国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沙棘进行了系统开发,先后在沙棘良种选育、沙棘资源建设、沙棘产业开发和沙棘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培育出了适合不同区域栽培和不同经营目标的优良新品系26个;产品开发由单一向多品种发展,产品有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几大类共几十种;改造升级了沙棘产品加工工艺,建成了一条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规模生产线,在鄂尔多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沙棘加工基地,其加工能力达年处理鲜果5万吨,居世界前列;同时,产业规模的扩大确保了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近十年来新增沙棘面积470万亩,有效控制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项目区群众通过种植沙棘和采收沙棘果叶,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做到了“开发一种植物,修复一片生态,培育一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借鉴沙棘资源建设、管理与开发的成功模式,我中心又组织力量,广泛调研,选择了投入少、见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的苎麻,作为治理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优先开发植物。由于其枝繁叶茂、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效果显著,更为关键的,苎麻还是一种可用于开发麻纺织品的优良经济植物。苎麻纤维具有强力大而延伸度小,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但是苎麻脱胶和高效染整工艺是制约苎麻产业发展的瓶颈,致使近年来苎麻产业萎缩,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我中心联合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共同努力,攻克了苎麻脱胶和高效染整工艺等关键技术,其成果被认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出了苎麻墙布、窗帘、挂毯、坐垫等4大类装饰用苎麻新产品,研制出了苎麻叶抗炎功能新产品,为培育新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通过技术转让、推广应用,带动苎麻和纺织产业发展,拉动生态建设,促进南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总之,在今后的水土保持植被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树立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维护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权衡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走“产—学—研、科—工—贸”之路,创“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资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