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姜昌亮副总经理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4-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能源大动脉
 
 
尊敬的陈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中国石油向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报告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和几点体会。并借此机会,向长期给予中国石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水利系统各级领导、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石油按照“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建成了资源多元、调度灵活、供应稳定的全国性油气管网,实现了油气安全平稳供应。
下面,我结合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汇报中国石油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一、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西气东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
西气东输一线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白鹤镇,途经九省一市,干线全长5860公里,系统压力10兆帕,管道直径1016毫米,设压气站22座、分输站25座、设计输气能力170亿方/年。2004年10月全线建成投产。
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到上海,南达广东和香港,途经15个省(区、市、特别行政区),线路总长9100km,设计输气能力300亿方/年。
按照天然气发展规划,中国石油还计划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和四线工程。到2015年,将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天然气骨干网络,管线总里程超过22000公里,输气能力超过1000亿方/年。管道将中亚天然气和我国塔里木、准噶尔、吐哈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天然气资源联网,并向东南沿海地区稳定供气,将负担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近50%,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将使我国大部分人口受益,并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氮120万吨以上,减少烟尘约400万吨以上。工程建设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提高我国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带动管道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沿线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是我国距离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控制最先进的天然气管道。管道横跨我国两级地貌阶梯,穿越戈壁、沙漠、干旱半干旱荒漠、黄土高原、草原林地、晋豫土石山区、平原耕地水网等七个宏观生态类型区和143个微观生态类型区,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石油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管道工程与沿线生态环境相和谐。我们从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投入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超前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与国内外权威科研、咨询机构合作,完成了一系列水土保持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地技术方法与措施体系,并为中国石油创建了长输管道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填补了国际上线性工程生态恢复技术上的空白。
二是将生态恢复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工程内容管理,保证投资、控制进度并严格验收,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三同时”。
三是将水土流失控制和管道安全联系起来,首次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概念引入工程建设当中,提高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丰富了管道保护的手段。
已竣工的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6%,拦渣率达96%,植被恢复率达97%以上。工程荣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第一名。
在建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总结和借鉴了一线工程的成功经验,水土保持管理更加严格,工作全面处于受控状态。二线建设初期就制定了《创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各项指标目标值优于一线工程,并已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方案落实。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建设绿色管道、和谐管道”理念。
通过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工程与自然和谐、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也是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作为管道生产运营的重要一环长抓不懈。
我们认识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内在需要。西气东输管道途经近2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界极为关注。只有保护和修复好沿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才能树立公司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才能融洽企地关系,才能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还深切感受到,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的客观需要。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千差万别、自然环境极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是影响管道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水土保持与管道安全结合在一起,在管道保护中保持水土,在保持水土中保护管道,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才能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和平稳供气。2005年7月初,陕西省延川县降下有史以来最大一场暴雨,6小时总降雨量达到159毫米。管道上方的水土保持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护了管道安全。
2、打牢基础、关注基层,全面提升全员生态保护意识,培育生态环保文化。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全体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认识,公司充分利用培训班、班组会、现场标牌、专项网页、印发受保护动植物图谱等多种方式,加大水土保持意识宣传力度,形成生态保护浓厚氛围。加强案例学习和经验分享力度,增强直观性,强化员工行为养成,促使生态保护意识入脑入心,逐步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数万工程参建员工的工作习惯和自觉行动。
例如,管道通过陕西靖边银湾村时,有9棵树无法避让,员工们用一天时间把这些树整棵移栽,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拉水浇灌,使当地群众深受感动,都称这个村子为九棵树村。
(二)创新管理,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对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作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
一是建立三级HSE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在业主层面,成立了HSE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专业管理部门和HSE总监,指导HSE工作开展。在监理层面,采取中外合作、专兼结合的监理模式,在工程监理中首次引入国际监理——美国环球公司,并借鉴北美Alliance管线管理经验,编制了生态环境监理规划、管理手册和完备的程序文件;同时还聘请西安黄河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专项监理,确保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在承包商层面,建立自我控制体系,细化水土保持措施和应急预案,把生态恢复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建设环节。
二是建立水土保持监督体系,确保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联合中科院、水利部所属环保科研机构,组建了由25名专家组成的监督小组,对HSE管理体系运行和水土保持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情况,开展不定期、无通知的监督检查。同时,主动接受沿线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监督检查。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了全面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和规范。先后制定完善了《水土保持管理规定》、《地貌恢复规定》等管理规章制度20多项,有力地规范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开工前审计”、“沟通与汇报”等工作制度。开工前对各承包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管理资源落实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先后对未通过审计的八家施工、检测和监理单位亮起“黄牌”,对严重违反监理规定的一家工程监理单位给予“红牌”罚下。
三是制定了刚性的“避让”、“停工”等政策。在环境敏感地区限定人员和机具活动范围,对自然保护区采取改线方式避让。
3、实施HSE合同管理,严格约束参建单位施工行为。
在与中标单位签署经济服务合同的同时,签署HSE合同,实行HSE合同管理。一是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对承包商HSE管理体系建立、资源配置和管理业绩,按10%的权重招标考核。二是HSE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商必须承担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并把经济服务合同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HSE保证金。三是加强HSE合同过程管理,实行HSE不符合项一票否决,增强各承包商做好HSE工作的自觉性。
(三)超前开展水土保持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对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力度。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自然环境复杂、恶劣,又没有成熟的水土保持管理和技术经验可以借鉴。为此,西气东输率先开展了长输管道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科学研究工作。在工程实施初期就构建了一个由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际知名的环境资源管理公司(ERM公司)等都投入顶尖研究人才,合作完成了《长输管道沿线区域环境生态安全保障、恢复和构建》、《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地区保护与管理方案》、《西气东输‘绿色’计划和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研究》等专题研究成果。
我们感到,超前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技术研究,将研究成果与工程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有利于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有利于提高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
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长输油气管道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技术规范》,已上升为中国石油企业标准发布实施。“面向国际化的西气东输工程的环境管理”论文被选为在南非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的宣读论文,该论文是唯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读论文。《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地区保护与管理方案》,荣获国家环保总局二等奖。《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科技创新特等奖。
(四)狠抓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关键环节水土保持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路到实处。
1、因地制宜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在戈壁、荒漠、沙漠等风蚀严重地段,结合地形地貌,分别采取砾石堆砌、渣石摊铺、砾石压盖等措施,有效控制风蚀。
在盐沼地段,通过洒水恢复盐渍层控制水土流失,起到固沙和防止地表沙漠化的作用,并依靠自身修复能力,实行植被自然恢复。
在黄土高原地段,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布设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和修筑大型崾岘护坡等措施,使雨水径流分散,就地拦蓄入渗。
在石质山地地段,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库容较大的沟道,利用弃渣修筑挡土墙、拦渣坝等设施,拦蓄弃土弃渣,综合利用水土资源。
2、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域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地区,为避免大面积扰动地表植被,创造性地采取了陆上隧道穿越施工技术,共开挖陆上隧道16座。
为减少对河道、堤岸的扰动,减少弃土弃渣,尽量采取定向钻、盾构等技术穿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
山体隧道和河流定向钻、盾构穿越等技术广泛的应用,虽然增加了工程投资,延长了施工周期,却有效避免了过去大开挖施工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中国石油已将新型穿越技术做为制度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强制执行。
3、在关键环节更加严格保持方案管理,为工程建设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
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在作业带、管沟和弃土弃渣管理等方面,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并逐项落实到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监理规划当中。
在作业带管理方面:对西部场地条件适宜施工作业的地段,明确规定取消扫线工序;在环境敏感地区,严格控制作业带宽度,将28米宽的作业带缩减到22米,甚至20米以内,以减少管道施工对地表植被和地貌的扰动。
在管沟管理方面:实行土壤分层开挖,生、熟土分别堆置,原土回填,为复耕、复植创造条件。对地表植被,带根移动,单独存放,妥善保管,施工后放回原处,加快植被恢复。
在施工机具管理方面:严格规定爬行类施工和运输机具,必须在专用伴行路、进场道路或施工作业带等划定区域内作业或行驶,避免大面积碾压地表;在环境敏感地区,采取“一字型”施工方法,合理布置机具,减少土壤扰动面积。
在地貌恢复管理方面:坚持最大限度恢复原地貌,不造成生境割裂;坚持最大限度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隐患;坚持地貌恢复,必须得到土地使用者的满意。目前,西气东输管道所有地貌恢复,都得到了地方县以上政府的签字认可。
4、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后续管理,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开展。
在生态恢复持续管理方面:实行了“一加三”的管理模式,即一年的施工恢复期,三年的管护期。如果第一年的植物恢复成活率不高,第二年、第三年重复种植,确保生态恢复取得最佳效果。目前,西气东输沿线自然植被覆盖情况良好,达到了世界同类工程生态恢复的先进水平。
对沿线生态脆弱及敏感地区,特别是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的戈壁、荒漠和沙漠地区以及陕西、山西的黄土塬地区,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后评估,并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水土保持后续设计,进一步强化了现有水土保持设施功能。
西气东输工程投产后,公司继续坚持对水土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设施维护和新增水土流失的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介绍了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在今后的管道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认真履行“建设绿色管道、和谐管道”的承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预祝水利部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陈部长和与会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