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北京市水务局毕小刚副局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4-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背景
    我市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均GDP9000美元,农村人均收入10500元。北京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山区功能定位。北京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山区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地,是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严重缺水的现实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4立方米,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大城市。近十年来,年均水资源量只有26亿立方米,年用水量35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入不敷出,需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供水平衡。南水北调水原计划2010到京,年调水10亿立方米,由于工期调整,将延迟到2014年到京,加剧了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
    水源保护任务艰巨。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上游年排放污水2100万吨,垃圾180多万吨,施用化肥9600吨,农药180吨。山区民俗旅游业发展迅猛,接待人数从2003年900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2700万人次。由此带来的污染直接影响水源地水源安全。
面对新的形势,重新认识水土保持,北京水土保持工作开始由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部领导的关怀下,在水土保持司的具体指导下,北京市水务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确立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水源的思路。
二、主要做法
    1、统筹规划,拓展外延
    一是制定《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建设任务。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计划用3年时间(2009-2011年),投资8.8亿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3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0平方公里。市政府已与各区县政府签订3年任务协议书。
    二是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开展了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妫水河流域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分区进行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民年均增收15%。流域年减少排放总磷3.6吨、总氮20吨、COD 96吨。促进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
    三是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制定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规划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建设“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实现“一河变三河”目标: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建成“生态的河”;建立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建成“有水的河”;建立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成“安全的河”;建立全流域河流水质考核机制。北运河治理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60亿元。全流域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COD年排放量由现状8.7万吨减少到3万吨,水量由4.6亿方增加到8.8亿方,建成300公里绿色生态走廊。
    2、科技支撑,提高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水务局研究建立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体系。
    一是利用3S技术将全市山区划分为547条小流域,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
    二是按流域单元确定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空间布局,明确管理目标,制定了21项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区采取封育保护1项技术措施,要求达到6项管理目标:不准施用化肥、不准施用农药、不准倾倒垃圾、不准养殖、不准耕种、不准开矿。
    生态治理区采取梯田整修、砌筑树盘、经济林、水保造林、水保种草、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砌筑谷坊、拦沙坝、挡土墙、护坡措施、排水工程、村庄美化、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农路建设16项技术措施,要求达到4项管理目标:新建开发建设项目编制并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垃圾定期清运,村庄环境整洁,无乱堆乱放现象;水保设施无人为毁坏,各项工程正常发挥效用。
生态保护区要求达到4项管理目标:无乱占河(沟)道;无乱采砂石;无垃圾堆放;无未达标处理的污水排入。
    采取防护坝、河(库)滨带治理、湿地恢复、沟道清理4项技术措施。
    三是研究开发集成3项实用新技术。包括:推广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厌氧生物滤池、厌氧/好氧(A/O)+土地渗滤、人工湿地、改厕6种农村治污适用技术;推广30种边坡防护技术;研究推广3种河岸(库滨)带建设技术。
    四是研究制定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了从坡面到沟道、小流域、河道、水库的监测体系,确定了水量、水质、泥沙监测指标和方法。
    五是研制了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实现了土壤侵蚀的定量预测。
    六是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 548-2008)。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调查、评价、规划、治理、监测和验收提供了标尺。
    截至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7个市级青少年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和1个市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2004年以来,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体系研究共获得水利部和北京市科技奖16项,其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体系研究》获2008年度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2007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3、政策集成,深化内涵
    一是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每年从基本建设资金、水资源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投资标准从每平方公里25万元提高到50万元,投资总额由2004年的5000万元,今年提高到2.9亿元。
    二是市政府建立了水源涵养林管护机制,出台了山区移民搬迁政策。全市61万公顷水源涵养林实现了管护的全覆盖。改善了环境,保护了水源。
    三是市政府出台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政策。制定废弃矿山治理规划,到 2010年,计划投入10亿元,用4年时间,实现全市现有 3667公顷废弃矿山全部生态修复,裸露矿山重新披绿。
    4、强化管理,增强活力
    一是从今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村治污达标率作为各区县委、政府领导班子届中考核的指标。
    二是市水务局、环保局、市发改委联合发文,明确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作为环评和立项前置条件,没有水务局审批的水保方案,环保局不批项目的环评报告,发改委不立项。
    三是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本市农村水务建设与管理机制意见的通知》。全市成立3927个农民用水协会,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每人每月500元的报酬,组建10800名农民管水员队伍。填补了长期以来村级水务管理的空白,实现了源头管理。
    四是自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590万元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和污水运行费。市水务局按照管护标准,对设施的运行管护情况进行抽查,年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拨付运行管护费,不合格的核减管护费用。
    五是明确农民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零距离”服务农民。以韭园小流域为例,有劳力500人,80%参与建设,仅劳务收入一项,人均增收600元。
   三、实施效果
   截至2008年底,全市547条小流域,累计治理327条,其中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7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1、保护了水源,促进了人水和谐
    据监测,2000-2008年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621万吨,减少流失总磷204吨、总氮621吨、CODMn2989吨。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400万吨。水库上游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
    密云水库在连续9年干旱,蓄水量徘徊在6.5-11亿方警戒蓄水量的情况下,水质仍然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官厅水库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Ⅳ-Ⅴ类,其中门头沟三家店段全年达到Ⅲ类标准。溯源治污,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水源功不可没。
    2、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水土资源配置,美化了村庄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果品采摘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富裕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实施农户改厕8万户,农村污水处理工程330处,日处理能力1.5万吨。垃圾处置工程694处,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农民平均年增收20%以上。
    3、维护了河流生态,促进河流健康循环
    密云、怀柔水库上游16条一级支流以及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等河道实施禁沙、封河育草;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潮河沿线退稻、退耕还林还草11000亩,库滨带植树、种草31000亩,建设拦污缓冲过滤带。
    官厅黑土洼、顺义汉石桥、海淀翠湖、密云和怀柔水库入库口等保护和恢复湿地25000亩,河、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
近几年来,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水保司的支持下,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努力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开拓进取,创新工作。为迎接建国60周年做出新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