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深圳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王坤堂处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4-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基地建设的新理念
 
  深圳市土地面积195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建市初期,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城市水土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深圳为此曾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也有过惨痛的教训。1995年后,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圳市水务局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集中展示深圳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实现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从青少年儿童抓起,深圳市水务局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活动的通知》(办水保〔2004〕50号)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运用新理念开展了深圳市水土生态园的创建工作,初步打造了城市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基地的雏形。
  一、因地制宜,依据深圳水土流失特点选定园区地址
  深圳市的水土流失主要因开发建设造成,同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水土流失类型具有典型的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如崩岗,滑坡等。
  为确保水土生态园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的作用,我市依据深圳市水土流失的特点,结合深圳的地形地貌条件,将该园区选址于深圳市南山区乌石岗废弃坑口改造区内,规划占地面积为50公顷,其中一期占地面积为22公顷,二期占地面积28公顷。园区为低山丘陵地貌,主要为石土构成。现状地形多样,山体、丘陵、坡地交错分布,水体、山体、滩涂、湿地等自然构成要素齐全。园区一期建设区域原为南山区乌石岗废弃石场,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因深圳建设初期大量开山采石造成的;该石场经过阶段性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扭转。二期建设区域为一期建设区域的周边范围,水土流失类型以崩岗为主,具有典型的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特点。
  二、规划先行,高水平建设科普教育基地
  深圳市水土生态园以“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为原则进行规划,围绕水土文化和水土保持科普展示两条主线开展设计,将“文化性”与“景观性”融入场地设计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原有乌石岗废弃的采石场坑口的场地和建筑,巧妙构思,以水土流失的形成、形式、危害、治理为设计主线,通过景观化的处理手法,集中展示了边坡防护措施、水土流失模拟试验、沟道工程、径流小区对比试验、气象水文观测、水保植物栽培等水保技术工艺和科研设施,并对园区内典型的崩岗、冲沟等地形地貌做了完整诠释。
  主门区域因地就势,规划建设了抽象表达水土元素的主题园区和景点,包括“蚯之丘”、“土厚园”、 “木华园”、“金哲园”、“水清园”。各景点以水土文化为内涵,景观化地表达了水土与人的密切联系,形象地点明全园的主题。如“蚯之丘”就是模仿蚯蚓在土壤中拱起的洞穴,通过放大、形象的人工塑造,让观众在洞内感受蚯蚓在土中穿行的过程,揭示自然界动物疏松、改良土壤的活动。土厚园”选用我国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黑土、白土、红土、黄土、青土(水稻土),分别营造了黑土沼泽、白沙银滩、乡韵红土、水润黄土、青土白茅五个土壤主题园,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大地上的重土文化和土壤之美。让公众感受到不同区域土壤的巨大差异,阐述了土壤看似平凡无奇实则伟大而又弥足珍贵的道理。
  优美的山林自然环境中有序地设置了水土保持科普展示设施,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模拟试验区、根箱模拟设施展示区、径流试验小区、生物排水沟展示区、边坡防护措施展示区、谷坊群展示区、崩岗展示区、水土保持植物展示区、园区林相改造区、湿地植物护岸展示区、小型气象站、林地地表枯落物水文效应研究区。
  全园以山水栈道沿山水间蜿蜒穿行连接,一路走去,让公众在惬意的游园途中,既欣赏到湖面壮阔的景色,也观看到形态各异的花鸟草石,同时还了解了丰富的水保知识。
  三、多维展示,开辟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户外课堂
  深圳地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有来自全国的众多建设者,人口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水土保持宣传可起到以一市带动全国的效果。而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后备力量。为让水土保持意识在我市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扎根,树立生态理念,我市把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与科普教育基地相结合,为我市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水土保持知识的户外课堂。
  一是利用变坡陡槽设施,结合人工模拟降雨,建立水土流失模拟试验区,展示雨滴击溅到不同坡度的裸露地表上产生水土流失的过程,展示地表在裸露和有不同植物生长的状态下,被雨水冲刷的情况,让公众认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地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了解植被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认识保护地表植被的重要性。
  二是通过展示浆砌石护坡、植草护坡、乔灌草护坡和景观护坡等不同的护坡工艺,让公众了解城市建设不同时期的护坡理念,提高生态意识。
  三是采用图片形式,重点以深圳生态环境历史变化为主线,分为历史的天空、哭泣的河流及回归的土地三个阶段,展示深圳生态环境由原生态——规模型破坏——生态型修复的变化过程,突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四是采用声、光、电、风、三维动画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模拟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种种危害,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的改善,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使参观人员在游园之后对水土保持这门学科以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系统的认识、深刻的启发。
  五是采用现状建筑外观,将水、土自然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整个建筑的构造中,例如在建筑单体墙面的处理中,采用透明玻璃墙体设置成各种土壤断面,展示植物(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过程,以及种子从泥土萌发、生长的过程。通过建筑本身对水土保持的叙述,以一种简单而特别的表达方式体验一种无处不见水土的概念。
  四、科技引领,广泛应用水土保持科研成果
  深圳十余年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在山地水土流失治理、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探索应用了一些新技术。但是,深圳在开展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尤其在开展水土流失预测及森林水文效益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难以满足深圳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为了服务水土保持宏观决策,为我市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市在进行园区建设时突出了科技特色,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园。
  一是建立了小型气象站,用于观测园区范围内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基本气象要素,为开展林地及沟道水文观测提供可对比的气象数据。
  二是建立了径流试验小区,进行不同下垫面状况下水土流失产生状况的对比试验观测,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
  三是将园区范围内现有的闭合小流域建成试验场地,采用布设试验小区,试验设备,观测断面等形式,分别开展林地水文效应、森林抗蚀性、库岸消涨带等方面的研究。
  水土保持试验园区建设完成后,可为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群体提供科研场地,并可用于开展水土保持相关领域的试验研究。
  五、明晰产权,切实加强后期管理维护工作
为了减少深圳市水土生态园建设及管理中出现矛盾与纠纷,确保园区建设顺利进行,后期管理有序,我市在建园选址地点确定后,就积极办理园区土地使用权手续。如今,一期占地范围已办理了土地使用权手续,二期占地范围正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年限均为50年。
  建园难守园更难。为确保深圳市水土生态园能够长期有效运作,我市在建园之初就开始研究示范园区的运行管理机制。鉴于深圳市水土生态园定位为科普教育、科技示范、试验研究、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示范平台和寓教于乐的室外课堂,难以走以园养园的发展之路,我市积极争取将深圳市水土生态园年度运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并以市场化方式委托管护单位。在管护合同中,明确管护责任,包括落实管护人员,加强档案管理及园区内的各项设施的维护等。
  深圳市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园已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我们将通过开园总结经验,结合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更新与完善,力图为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个借鉴,为水土保持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