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青海省水利厅宋玉龙副厅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4-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
 
  青海地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海又是一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因此,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和水土保持“两个可持续”的目标,通过预防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等手段,全面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历史机遇,科学调整工作思路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要求,及时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在继续完善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的同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城镇防洪、重要水源地及库区周边防污治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西部、北部和南部适宜地区,加大预防保护力度,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加强了重点城镇周边灾害性沟道的综合防治。思路的及时调整,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由局部向全面推进,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形式向全面综合防治形式的转变,提高了建设三江源生态屏障的整体效益。
  二、抓生态修复,促进源区大面积植被恢复
  紧密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积极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截至2008年底,在全省6州1市1地的17个重点县(市)相继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面积累计达1.47万平方公里,保护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并依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和省政府颁布的“禁垦、禁牧、禁采”令,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办法,科学划定封禁保护区、封禁治理区和轮封轮牧区,提高了生态修复成果的管护力度,促进了生态修复工作与农牧民群众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监测结果表明,经过3-5年的封育管护,各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在5%~20%,多数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达到了35%~50%。随着植被的恢复,修复区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弱,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区域小气候发生了有益变化,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三、抓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我省49%的国土面积属土壤侵蚀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根据水土流失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对位配置不同的治理措施,形成特色各异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把三江源地区沟道治理作为水保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头戏,大力开展沟道建设工程。并将城镇周边由荒山绿化向绿化美化转变,由此增强了城镇防洪减灾能力,开创了大范围防治的新局面,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推进,彰显了投资集中、规模适度、速度较快、质量提高的特点,凸现了水土保持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截止2008年底,水利部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66.61平方公里,共落实水土保持建设资金8.9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46亿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329条,达标验收291条。据监测资料显示,治理区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50%以下提高到治理后的7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30%,每年拦泥保土1000万吨以上,拦蓄径流0.8 亿立方米以上,达标的小流域蓄水减沙效益达50%以上。
  四、抓监督执法,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积极推进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联合省人大、发改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安监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项目的处罚力度,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引起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也促进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90%、实施率由70%提高到95%、验收率由30%提高到了60%。同时促使开发建设单位树立起“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提升发展水平”的理念,仅2008年开发建设单位自行投入2.0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目的。涌现出了涩宁兰输气管道、黑泉水库、公伯峡水电站、青藏铁路等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先进典型,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五、抓源区项目建设,努力改善三江源生态条件
  我们突出实际,狠抓了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通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监督能力建设,一举改变了源区水土保持机构、人员空白的局面,使源区水土保持工作从无到有,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了源区各族群众、开发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调动了全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规范了源区开发建设行为,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局面得到有效的控制,如黄河源区的玛多县红金台矿区、多卡吉卡矿区分别投入资金400万元和200万元,用于恢复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使修复区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弱,提高了草地覆盖度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的实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源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提升和发展,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源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经验。
  “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设治理措施,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筑牢中华生态屏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