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陕西省军区支援地方办雷生云主任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3-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承建百条小流域 建功西部大开发
 
— 陕西省军区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投身水保生态建设
 
 
  党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军委、兰州军区关于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指示要求,紧密结合陕西实际,在国家水利部、省水保局的支持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承建了10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四年来,省军区各级党委、领导带领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工投劳1500多万个,共完成治理面积1057平方公里,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215座、基本农田18.48万亩、河堤214.7公里、生产道路683.4公里、淤地坝283座,植树种草105万亩,使流域内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军委、总部、兰州军区首长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军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推广了我们的经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给予了高度赞扬。
  一、从实际出发,选准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实施西部大开发,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作为省军区系统,以何种形式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一直是我们党委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联系实际领会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增强积极投身陕西水保生态建设的责任感。陕西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输入长江的泥沙占长江中上游年输沙量的12%,对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场战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这场战役的主要内容。为了把各级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上来,省军区党委结合中心组学习和举办师团干部读书班,认真学习军委首长的重要指示,召开积极参加陕西水保生态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并在《陕西日报》发布动员令。各单位还采取实地参观、请水利水保专家作报告等形式,介绍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及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大家感到,投身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有所作为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省军区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增强搞好承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治理初期,省军区党委就引导大家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省军区系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和兵役机关,与地方联系密切,情况熟悉,承建小流域治理容易很快进入角色;陕西民兵预备役人员数量大、分布广,组织健全,便于大规模、成建制地投入小流域治理;民兵预备役人员年轻力壮,素质相对较好,有着尽快改变家乡面貌的迫切愿望,实施土石方工程、植树种草是“看家本领”;特别是有地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省委把这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省政府把这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省发改委、省水保局领导积极协调,省政府几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大家认识到,承建小流域治理工程,把上级要求干的、陕西急需干的、群众盼望干的、我们能够干的统一起来,是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总结参加地方经济建设的经验,切实加强对承建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前几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一部一村”扶贫活动,总结推广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要适应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把点上的经验向面上推广,只有成建制、大规模地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流域治理,才能取得大面积丰收。四年来,省军区党委多次专题研究小流域治理工作,每年的党委全会都把小流域治理作为重要议题;先后7次召开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会,总结讲评,推广经验,现场指导。各级都成立了小流域治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治理工作,做到了谋划到位、措施到位、指导到位。全区师以上单位党委常委每人都挂钩一条小流域,进行重点帮建。近几年,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先后换了三任,但无论班子怎么调整,“一班人”抓治理的决心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都有新进展。
  二、适应承建要求,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的方式方法
  10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作为以国家投资为引导,以省军区为承建主体的省级重点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工程建设需要的方式、办法。认真调查论证,确立治理的指导原则。各级会同地方水保部门的领导、专家,深入实地勘察论证,了解水保生态建设的难点、重点,依据当地水利水保建设的总体规划,梳理治理思路。一是因地制宜。106条小流域分布于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关中地区和秦巴山区,为了防止“一刀切”,我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按照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层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实施方案。在陕北、渭北主要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植被为主;在陕南以治山治水、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在关中则以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各级坚持因害设防、因需治理,使工程治理满足和适应当地水保生态建设的需要。二是量力而行。坚持从民兵预备役部队和流域内群众的财力、人力、物力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提过高指标,不铺太大摊子,一般以10到20平方公里为一个治理单元,集中力量建设能起骨干支撑作用的水保项目。由于较好地把握了适度、适量的原则,民兵预备役建设与治理工作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示范带动。选择的106条小流域,多为当地最为偏远、治理难度大的小流域,目的在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流域内群众治山治水,改变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先后有56个县在人武部承建的小流域召开现场观摩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保生态建设。加强军地协调,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小流域治理作为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范的管理和操作程序。一是明确责任主体。经省人大会议表决通过,106条小流域作为一个总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管理,省政府把从各部门、各渠道筹集到的9000万元治理资金,交由省军区负责,省军区承担法人责任。省军区确定一名领导担任法人代表,人武部、预备役旅(团)一名主官担任子项目的法人代表。各级法人代表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对项目建设负全责,从而把责任落到了实处。二是理顺军地共管关系。我们始终坚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定期向主要领导请示汇报,不间断地和水保部门进行协调,建立联合办公制度。每年由省政府、省军区共同下达项目任务,共同拨付治理资金,共同组织检查验收;人武部、预备役旅(团)和同级政府水保等部门组成工程建设办事机构,严格按年度计划实施工程建设,有效地形成了军地同建共管的合力。三是规范管理程序。为克服随意性,各级严格执行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要求,从论证立项到组织实施,从工程监理到检查验收、决算审计,都严格按照重点工程管理要求进行操作。国家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兰州军区审计局对省军区项目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后,认为资金管理严格规范,运行安全,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各级摒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从正确处理小流域治理中的利益关系入手,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机制。一是坚持谁参建谁受益,解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明晰工程项目的责权利关系,使治理与群众连利连心。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承包到户,责任到人。不栽无主之树、不平无户之地、不建无人管护的工程,用实在、具体的效益,调动了流域内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以工换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组成以民兵预备役营连为主的专业施工队伍的同时,动员流域内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推磨转圈、以工换工、大体平衡、三年还清”的互助办法,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各户出劳,有效地解决了统一规划治理用工量大与土地承包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矛盾。三是坚持以资引资,解决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106条小流域治理国家投资9000万元,加上市、县政府配套少量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我们在组织部队投入大量车辆、机械、油料、资金的同时,坚持用国家投资牵引群众投资,采取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流域内群众投工投劳折资,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吸引能人承包治理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国家投资有限和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三、着眼造福群众,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实施工程建设
  我们身处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艰苦奋斗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省军区党委教育引导大家以战争年代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干劲,把埋头苦干与尊重科学、突击治理与持续治理结合起来,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扑下身子、苦抓苦干。各级领导满怀为民造福的深情,牢固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把苦抓、苦帮、苦干贯穿治理的全过程。1500多名将校军官翻山越岭、上山下沟,走遍了流域内的沟沟壑壑。每年集中治理期间,许多人武部的领导自带背包干粮,与民兵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住在老百姓废弃的窑洞里,吃的是开水泡馍就咸菜,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有的身患疾病,就把药罐子带到治理工地;有的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有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带头人。在四年的治理过程中,不少同志面对亲人病故、家属下岗、孩子考学等家庭困难,都顾不上照顾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工作中。省军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106条小流域,有的治理点去过七、八次,行程达20万多公里。把握规律、讲求科学。小流域治理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决不能搞“豆腐渣工程”,出“泡沫成果”。尊重客观规律。每实施一项工程,首先依据当地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和土壤条件,确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按国家水保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组织施工,严格工程监理,苦干不蛮干,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实现了工程治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粗放型施工向按工艺流程施工的转变。尊重科学技术。各单位普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学习掌握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的有关技术知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现在,美国凯特杏、日本油桃、矮化核桃等一批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已经在流域内开花结果,经济收益比传统果品提高了两倍以上。尊重群众创造精神。工程治理中,我们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确定工程项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遇到难点问题,及时召开“诸葛亮”会,共同研究解决。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我们集中群众智慧,按各地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树苗草种,采取不同的栽植方法,使旱塬、沙漠地区林草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坚持不懈、长期奋战。小流域治理工程周期长、任务重、见效慢。从这一特点出发,各级领导牢固树立常抓不懈、务求全胜的思想。根据治理规划,对每年的工程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不同阶段、不同季节的治理重点,有计划、按步骤组织实施,使小流域建设工程既有不误农时的突击会战,又有贯穿全年的经常性治理;既不断提高完善已建成工程,又突出重点抓好在建工程;既重视建设工程,又重视管护工程,使工程真正发挥效益。2002年和2003年,陕南、关中一些地区遭遇了50年罕见的洪涝灾害,不少流域治理工程项目被毁,所修堤坝、农田、道路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面对这种情况,各级人武干部毫不退却,洪水一退就深入现地,研究制定重建方案,组织民兵和群众一边恢复家园,一边恢复水毁工程。针对小流域治理工程短期内难以完成的特点,各单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论人员怎样变化,按规划治理的连续性不间断。不少人武部领导在转业离队前,还专门到小流域治理现地,和新任领导进行交接班,参加最后一次治理劳动,栽上一棵告别树。
  四、注重全面统筹,努力实现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
  治理106条小流域既是一项生态、经济工程,同时也为加强部队民兵预备役自身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我们坚持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与军事效益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小流域治理中,我们既着力解决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又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首先干好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让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目前,项目区内35万群众已经全部解决温饱问题,粮食产量增加了30%,不少经济林草已经开始产生效益,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元以上。2003年以来,不断有群众把自产的优质蔬菜、瓜果送到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武部,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建好基础性、管长远的骨干工程,在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整治河道、和建高标准口粮田、生产道路等项目上下功夫,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坚持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进流域内全面进步。结合工程建设,各级人武干部深入流域宣讲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的前景,宣传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治穷致富的信心;积极配合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村镇党委、支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阵地;采取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办法,帮助群众发展特色经济,传授科学种植养殖、节水灌溉、园林管理等技术;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普法教育,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推动了流域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用兵与练兵的统一,加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实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小流域治理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课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小流域治理之中,净化灵魂,激励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了加倍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全区166名接近最高服役年限的团以上领导干部,正确对待个人进退去留,工作干劲不减,标准不降,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始终把小流域治理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平台。通过大规模组织、成建制用兵,提高了统筹谋划、组织指挥的能力;通过与地方有关部门配合工作,提高了沟通协调的能力;通过组织实施小流域工程建设,增长了参与地方工作的才干。始终把小流域治理作为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的途径。实施小流域治理,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地方中心工作更加合拍,提高了人武部在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按流域、按项目组建民兵连队,加强了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组织建设;利用集中会战,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形势任务和职能教育,促进了教育落实;通过完成治理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培养了民兵预备役人员吃苦耐劳、敢打硬仗、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提高了民兵组织和预备役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