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江西省安远县人民政府肖旺副县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3-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江西省安远县人民政府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7万,土地面积2375km2,境内的九龙山将全县分为两个水系的流域源头,即长江水系的贡江源头和珠江水系的东江源头,是南方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安远县的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源头,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生态教育基地。
  2002年,安远县开始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位于珠江水系东江源头的镇江河流域三百山、孔田两镇,涵盖28个行政村,264个村民小组,人口4.3万多人,土地总面积234km2。项目实施前,区内水土流失面积38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2%,其中轻度2142.6hm2,中度1188.6hm2,强度及其以上469.34hm2。项目实施期为2002—2004年,规划完成水土流失面积3800hm2,综合治理度达99%以上,其中封禁治理面积3466.7hm2,补植造林266.7hm2,人工种草66.6hm2,崩岗治理30座,修筑山塘20座,反坡台地22.5万m,开挖水平竹节沟23万m,新建沼气池750只,完成土石方109万m2,工程总投资900万元。
  一、主要做法
  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着重从六个方面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规划先行推进生态修复
  制订好“三区”规划是实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基础。我们由水保部门牵头,农业、水务、林业、果业、能源、财政等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规划组,深入到项目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组织党员、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研究,我县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江源头三百山划为重点保护区,实施范围200平方公里;把项目区内两个圩镇建设区、工业园区、公路建设区划入重点监督区,实施区域范围13.6平方公里;将三百山仙人峰一片荒山划入重点治理区,面积为20.4平方公里。对“三区”分别制定了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生态修复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宣传造势推进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来,才能确保封得住、修复快、见实效。
  一是广泛动员。县里和项目区乡镇村组先后召开了试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对全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动员,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传达到乡、村、组、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广泛宣传。据统计,项目区已投入宣传经费26万元,制作了大型广告牌和宣传碑牌,刷写了大量的永久性标语,印发了大量的封禁管护通告、水保科技宣传资料,经常性刊出宣传栏,设置了围栏式标志牌,出动宣传车下乡宣传,举办了多次生态修复专场文艺演出,在县乡电视台反复播放了《东江源》专题片,开展了生态普法教育。
  三是广泛互动。我们改变以往在宣传造势工作中一头冷一头热,即政府热、群众冷的情况,采取给群众一封信,召开乡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下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听取项目区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改进工作,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整合力量推进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在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不断整合力量,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的良好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计划、财政、监察、农办、林业、农业、果业、水利、水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项目所在镇镇长为成员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同时,项目区内两个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选派专人专抓此项工作。
  二是强化部门职责。切实强化水保部门作为生态修复主管部门的职责,要求水保部门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水土保持的政策,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的组织、实施和监管职能。农业部门负责整治农药、肥料市场,普及推广运用生物肥料、高效低毒农药,全面禁止剧毒农药的使用,建立了规范的植物医院和肥料供应市场,减少了水质污染源;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作以及公益林、珠防林建设;果业部门加强了对果园生态化开发的监管以及苗木市场管理力度,严查劣质苗木进入市场;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清障和饮水卫生工程;财政部门严把项目资金审批,做到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顺利开展。
  三是组织群众参与。对完全属于公益性事业、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水土流失山地单纯恢复性、防护性治理,如珠防林、水保林、崩岗治理、修筑山塘等工程,我们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政策,结合农村的实际,按照“群众受益,民主决策”的原则,引导农民发挥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作用,筹资投劳参与生态修复。我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荒山治理。我们注重运用群众身边的典型示范带动推进生态修复。罗林妹是我县项目区三百山镇乌石村村民。80年代初,他带领26户村民在水土流失严重的300多亩荒山上,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水保股份制果园,使全组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2002年,罗林妹被国家水利部和财政部评为全国治理“四荒”示范户和创办全国水保股份制第一人。三年来,我们抓住这一典型反复宣传,极大地调动了项目区农户治理荒山的积极性,仅去年项目区就治理荒山1万亩,三年来共治理荒山3.8万亩。
  四是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我们主动与广东、港澳地区联系,通过开展联谊活动,把生态保护活动延伸到全东江流域区。去年,我们邀请了200多名深圳青年来到三百山开展东江探源活动,与项目区1000多名学生一起开展了东江源头水源涵养林义务植树活动。我们在东江源头三百山开展认护活动,构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的平台,吸引了社会各界对东江源区生态修复工程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四)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修复。
  一是政策配套。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封禁管护工作的通告》、《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通知》、《安远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政策规章。制定了村规民约,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依法稳定山地承包权,搞活山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大户承包山地造林。如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卢传峰在项目区承包了100公顷山地进行造林。
  二是封育保护。在项目区,我们全面实施了封山保护、封禁治理措施,保护生态修复区的林木、林地、植被。我们采取了“六禁止”措施,即禁止乱砍滥伐林木、毁坏公益林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禁止开垦、采石、取土,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草场或改变用途,禁止在封山育林区放牧、砍枝、狩猎等,禁止烧炭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种、采脂、剥树皮等,禁止擅自移动封禁管护标志及观测样地标志等行为。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促进自然恢复。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生态修复专业技术队伍,负责修复区的封育补植、防虫防病、良种引进与品种改良,切实搞好疏林补植。我们每年在项目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三年来,共种植水源涵养林640公顷,营造水保林1100公顷。
  三是科学监测。在生态修复试点区,设立了10个监测点,分别监测生物种群变化,植被生长量变化、土壤变化、水土流失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每个监测点落实了专人负责收集数据。
  四是退耕还林。我县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项目区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用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农户每公顷可以拿到现金补助300元,粮食1500公斤,种苗费750元,每建一个沼气池给农户补助800元材料费。退耕还林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生态恢复。
  五是捆绑资金。在投入水保国债资金的同时,我县将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农业、林业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协调到项目区。以2003年各部门投资为例:水保8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18.5万元,国家珠防林工程建设120万元,以工代赈生态建设3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46万元。
  六是产业推动。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要引导农民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破坏环境的老路。引导项目区农民走产业富民的道路,农民富裕了,生态修复才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大力发展无公害脐橙产业。项目区地处农业部划定的全国柑桔产业优势区,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脐橙的地区。我们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引导当地群众开荒种果。坚持由水保部门牵头联合林业、环保、农业开发办、果业等部门统一规划,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使我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其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东江源头三百山的知名优势,吸引了外来资金投资三百山生态旅游。通过对三百山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景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引导果农按照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要求,完善果园设施,着力发展以果业观光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再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并积极组织输出到长珠闽地区或县工业园区就业,仅2003年项目区就输出劳力1.3万人。积极破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壁垒,鼓励农民进城发展个私经济,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
  (五)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生态修复
  一是沼气代柴。结合项目区果园面积多的实际,大力发展猪沼果工程目前,项目区建有沼气池1228个。许多农民用沼气炒菜、煮饭、烧水,有效缓解了因项目区群众能源需求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二是燃煤代柴。我县在项目区内的乡镇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推广以煤代柴。将以煤代柴改燃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对改燃工作较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并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公开表彰。目前,项目区改燃工作蔚然成风。三是电能代柴。我县大力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代柴。三年来新建小水电站36座,能最大限度的满足项目区群众的用电需求。四是液化气代柴。在项目区建立了液化气站,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对项目区内的液化气作了最高限价,每灌液化气由能源办、水保局、镇政府各补贴3元。五是划定薪炭林区。对改燃难度大的边缘山区,在推广使用节柴灶的同时,划定薪炭林区,大力营造薪炭林。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区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六)强化监督执法推进生态修复
  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去年的县乡机构改革中,县政府将县水保局保留为县直一级正科级事业单位,还将18个乡镇水保站的21名水保员由差额拨款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县水保局成立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大队,经常与林业公安、农业、水利、矿管、果业和项目区法庭等执法人员联合执法方案。项目区乡镇成立了水保生态监督执法中队;各村成立了监督执法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还配备了兼职管护员,负责水土流失预防预报和案源采集。县、乡设立了举报电话,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形成事事有人管、案案有人查、层层有人抓的监督管护机制。
  二是严明管护职责。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做到责权利分明。县里成立专门督查组,进行经常性巡查,发现问题,对所在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在电视等宣传媒体曝光,对当事人、责任人予以行政或经济处罚。年终进行综合评比,依据评比结果兑现奖惩,对优秀管护员给予表彰奖励;对管理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严厉批评,严重失职的清理出管护队伍。
  三是加大了监督执法力度。对项目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坚持了“三同时”制度,百分之百的申报了水保方案,有效控制了人为的水土流失。每年由水保局和县政府法制局牵头,联合农业、林业、矿产、果业、环保等部门对项目区进行水保执法大检查,对工业园区、果业开发、公路桥梁和矿产开采等项目的水保措施进行专项检查。同时,对开矿、采石、烧砖等有碍水土保持的生产建设单位,逐个进行清理检查,关闭了一批造成水土流失的大理石厂、采石厂、硫磺矿、电气石厂和稀土矿点。严肃查处了水保违法案件,对生态修复项目区内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案件,由县水保监督执法大队和林业公安部门立案查处,保障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主要成效
  安远县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了香港700万居民饮用水健康安全,促进了东江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实现东江源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水土流失减轻了。一方面通过三年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了规划中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经过修复前后的监测对比,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实施前的0.38万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0.22万吨/平方公里·年,土壤蓄水保土、涵养水源能力大大提高,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另一方面通过对试点项目区内的各项开发建设项目加强了水保监督执法,严格了水保措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安远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通过停止人为对生态的破坏,加以人工辅助措施,项目区灌草自然萌生速度加快,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植物种类向高级群落演替发展。经过三年来的生态修复,许多过去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重新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年平均提高15—25个百分点,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三是生物日趋多样化。植被密度的提高,枯枝落叶层的增厚,使土壤得到改良,同时提高了空气和水的质量。进而促进了高中低级生物的衍生,生物日趋多样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项目区通过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和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了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无公害脐橙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县发展无公害脐橙20多万亩,我县生产的赣南“三百山”牌脐橙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和绿色食品证书,组建了10多家大型脐橙加工企业,建立了脱毒苗木繁育基地。2004年,全县脐橙产量达10万吨,果农人均增收500元。
  二是生态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东江源头三百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许多粤港澳旅客到三百山寻踪探源,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果业生态观光旅游迅速发展,全县建成了6个万亩生态观光果业基地,每到橙花飘香的春季和硕果累累的秋冬季,都有许多旅客到我县观光、采果、休闲。安远县已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名符其实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三)生态意识显著增强
  一是产业准入意识显著增强。由于我县地处东中部向沿海过渡的前沿,近年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快速推进。我县各级党政和部门单位以及干部群众始终坚定生态立县理念,不为眼前利益所动,拒绝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产业进入我县。近年来,我县已阻止了120多个有污染项目进入我县。
  二是应用生态能源意识显著增强。项目区内的群众自觉建设沼气池,改造省柴灶、节能灶,推行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项目区基本做到了无柴炭上市。大多数群众都能妥善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几点体会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我们体会到: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抓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前提。生态修复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社会性很强的科学工程。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性出发,突出规划先行、科技育林、生态监测、自然恢复;从系统性出发,调整能源结构,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发展生态产业;从社会性出发,广泛发动各界人士参与生态修复。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抓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关键。生态修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立足高标准,从严打基础;不追求一时的风光和排场,不图表面政绩;把个人政绩和班子政绩融入到整个生态修复工程中去,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抓,使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开展、稳步推进。
  ——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是抓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保障。生态修复成果要长期巩固下来,最终还是要靠法律法规作保障。为此,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特别注重依法执政。一是从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使破坏生态的人真正受到教育;二是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增强群众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我县实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措施的科技水平和效益监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县水土治理与保护水平,努力把治理、封育、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中央治水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强县、经济强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