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山西省汾西县水利局郭建华局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3-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管护 提高效益
扎实推进汾西县淤地坝建设的新发展
 
山西省汾西县水利局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黄河中游,属黄土残塬沟壑区,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县境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面积68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8%,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8000吨,年平均输入下游泥沙量达545万吨,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仅有33万亩,沟壑面积占到总面积的75%,据统计,全县1公里以上的沟道667条,沟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公里,沟道普遍宽而浅,比降小,具有打坝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建设开发的沟坝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
  淤地坝建设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多年前就有打坝淤地的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淤地坝建设,把坝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开展了以坝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治山治水运动,总结出了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沟坝地建设为重点,上游建设骨干坝,缓洪拦泥,下游及支沟建设中小淤地坝,淤地种植,大、中、小型坝相结合,防洪、拦泥、淤地、种植相配套的坝系建设模式,使我县成为全省坝系农业建设的典型示范县。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坝系建设放在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地位,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保一还二、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意见》、《加强淤地坝管护工作意见》等有关坝系建设的文件,实行了县、乡、村党政一把手坝系建设责任制,年年把坝系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坝系建设年度目标任务的如期落实。县人大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坝系工程建设的决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淤地坝建设的重要地位。全县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先后实施了十几项坝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资4800余万元,新建骨干坝9座,新建中小型淤地坝36座,生产淤地坝8561座,沟坝地面积达到5万余亩。这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沟坝地成为了汾西人民的“刮金板”、“温饱田”,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次受到水利部的表彰。
  一、管护不力的问题是困扰大中型淤地坝建设的最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淤地坝建设工作的大规模开展,一座座淤地坝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在我县的道道沟壑内,成为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小型淤地坝和生产坝坝体不大,坝控面积小,沟坝地面积小,一般不用专人管护,而是由耕种沟坝地的人管护,由村委会同种地户签订管护合同,也就是“谁耕种,谁管护,谁受益”。这样,每座坝内一家一户基本上能分到一块地,自己种地,自己护坝,群众积极性很高,基本能按合同的规定在种地的同时管好护好淤地坝。
但对骨干坝和大中型淤地坝建设来说,管护工作却存在着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骨干坝控制面积大,淤积时间长,大部分在10-15年后才能受益,群众对大坝管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坝由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区群众只投入部分劳力,建成后的大坝一般都交付当地村委会使用并管护,村委会限于资金缺乏等因素,在管护方面很难做到尽职尽责;淤地坝管护责任不明确,村委会在坝地的分配上地界不清,权属不明,造成管护混乱;水利部门在工程完工交付村委会后,也因为没有专门的管护资金,在大坝管护上无能为力,很少有人再去问津。因此,一段时期内我县的许多骨干坝、大中型淤地坝由于疏于管理,毁坏严重,效益不高。如1993年我县第一座骨干坝柏乐骨干坝建成后,即交付当地村委会使用和管护,但村委会在管护上一筹莫展,互相推诿,导致该坝在运行初期,因管护不力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毁现象,虽然每次都由县水利局出钱找人维修好了,但管护不力始终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1998年,在柏乐骨干坝管护范围内竟然出现了大量开采铁矿的现象,一度对大坝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又如曹沟坝建成后,先由独堆村委会统一管理,汛期坝体受洪水冲刷出现险情后,村委会组织群众维修养护,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管护责任不明确,多次出现互相扯皮现象。村委会只好把坝地承包给五户村民,规定谁受益谁管护,但又因界限不清,村民责任心不强,竟出现了蚕食坝体、扩大耕地的不良事件,对坝体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如何管好用好这些骨干坝,使之发挥长期效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探索管护办法是加快我县大中型淤地坝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多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中型淤地坝的管护问题,把解决淤地坝的管护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水利局、农发办、扶贫办等建设单位和乡镇负责人,到马沟流域、康和沟流域、西河流域等十几条流域检查工程,走访农户,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淤地坝管护办法。
  (一)“护坝田”制度的发展过程。1998年柏乐骨干坝管护出现严重问题后,水利局多次同村委会研究协商,最后决定由村委会从机动地里调出6亩耕地,划拨给该村村民王来明耕种,并由他负责管护骨干坝,村委会和王来明签定了管护合同,划定了管护范围,明确了管护职责,水利局作为监督方负责监督双方履行义务的情况。这就是初期的“护坝田”制度。签了合同的王来明积极性很高,对骨干坝的管护认真负责,他多次修复了汛期坝体出现的大小冲沟,及时制止了管护范围内企图开采铁矿的不法行为。由于管护得力,柏乐骨干坝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险情,淤地面积现已达到180多亩。此后,县水利局又在李高沟等多座大型淤地坝中实践了“护坝田”制度,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在大量实践基础上,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管护工作的意见》,决定将所有已建和新建的大中型淤地坝全部实行“护坝田”制度。
  “护坝田”制度明确规定:要逐坝明晰产权和管理受益主体,受益者必须从淤地坝新增耕地中划出一定面积,按照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作为淤地坝管理和维修资金来源,实行以田养坝。具体操作中,护坝田规模一般控制在10-15亩,在确保淤地坝管理和维修资金有来源、人员有保障、管理措施能落实的前提下,有些从淤地坝本身新增耕地中划出;有些从大坝调控洪水、保护下游范围内的坝地或河川地中划出;有些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按照等价原则,从受益区已有的山地果园、林木、草场等其它收入来源中划出。
  为了切实发挥“护坝田”的作用,我县在实践中采取了使“护坝田”经营者和护坝人相分离、“护坝田”经营收支两条线的办法,所有护坝田及等价替代物收益权,全部由受益村委会以协议形式转给水利局。水利局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护坝田”经营者,与经营者签订“护坝田”经营合同,由经营者每年按合同上缴固定的租金,这就是“护坝田”经营所得。“护坝田”或等价替代物产生的经济收益,由乡镇水管站回收上交水利局,由水利局专帐、专户管理,专项用于淤地坝管理和维修,其中70%用于大坝管理人员工资,护坝人只有履行了管护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才可以得到合同中规定的全部报酬;30%作为本县范围内淤地坝工程的维修基金,由县水利局统筹调剂使用。
  实行“护坝田”经营者和护坝人相分离、经营收入的收支两条线,进一步明确了管护资金和维修费用,彻底扭转了过去水利部门“多建一座坝,多背一个包袱”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县18座骨干坝全部实行了“护坝田”制度,管护效果很好。
  (二)“拍卖”管护制度的发展过程。鉴于部分大中型淤地坝在淤积年限内不能正常耕种,经济效益较低的实际情况,我县又适时地推行了“拍卖”管护制度。就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以流域为单元,坝地结合,沟坡结合,把淤地坝及坝地与小流域、荒山荒坡拍卖相结合,共同租赁、承包、拍卖给个体自然人,落实管护责任。如曹沟坝的管护就是“拍卖管护”的典型。1998年,在县水利局的组织协调下,村委会将曹沟坝内耕地作了统一调整,通过合法程序,全部承包给本村村民郭二只耕种,并由他负责管护大坝。村委会和郭二只签定了管护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并由水利局负责监督执行。但鉴于曹沟坝在淤积年限内不能正常耕种的实际情况,根据“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村委会以优惠价格将曹沟1600余亩荒山的使用权公开拍卖给郭二只,作为对管护曹沟骨干坝的报酬,并规定承包经营50年,承包期间不征粮、不纳税、可继承。管护大坝的郭二只,同时拥有大坝及所购买1600亩荒山的开发经营权。7年来,曹沟坝的管护十分到位,国家和集体没有因大坝的维修管护花过一分钱。实践证明,以坝养坝,或者说以小流域养坝,是我县在大型淤地坝管护方面的又一成功尝试。
  之外,我县在成功推行“护坝田”管护制度和“拍卖”管护制度的同时,还推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新增沟坝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设立永久性标志牌,逐块登记,三级建档,严禁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保证了沟坝地不受侵害。
  通过采取以上管护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坝系建设成果,形成了全县坝系工程建设“建管并重,科学管理”的新机制。
  三、管护初见成效是淤地坝建设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沟里筑道坝,拦泥又增收”,这是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最好评价。我县在大中型淤地坝管护中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富有成效的路子,使得坝系建设在滞洪减灾、拦截泥沙、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有效管护让群众看到了实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管坝护坝的积极性。“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十几来,广大农民群众从淤地坝管护中见到了成效,彻底从过去“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中解放出来。沟坝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且集中连片,地块平整,交通条件较好,为山区农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走上了科学种田,精种多收,种养结合,全面发展的新路子。据测算,一亩沟坝地的生产能力相当于8—10亩坡耕地,能解决两个人的吃饭问题,全县5.25万亩沟坝地,人均近0.5亩,基本解决了全县的吃粮问题。有了“保命田”,吃了“定心丸”,解决了后顾之忧后,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踊跃参与到管坝护坝的实践中。目前,全县30多座大中型淤地坝全部落实“护坝田”制度和“拍卖”管护制度,群众参与管坝护坝的积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有效管护使大中型淤地坝在滞洪减灾、控制水土流失、保证沟坝地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多年前,我县在大中型淤地坝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从上到下没有出台一项有效的管护制度,因此也饱受了淤地坝带来的灾难。1985年,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康和沟流域,长期缺乏管理的康和沟骨干坝一夜之间被冲毁,沟内85%的淤地坝也全部冲开,群众蒙受重大损失,直到1989年才得以修复。1994年,我县连降9次大暴雨,总降雨量达350毫米的降雨使康和沟流域淤地坝又一次受到损失。从1995年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我县不断强化淤地坝管护,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管护政策,每一项管护措施落实得十分到位,全县30多座大中型淤地坝在较大洪水时无一发生损毁现象,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有效防止了沟底下切,沟头前伸,减轻了沟道侵蚀,有效保护了下游坝地的安全。全县的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与20年前相比,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8000吨减少到1782吨。
  (三)有效管护使大中型淤地坝在拦泥保土、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县逐年加大了淤地坝的管护力度,使淤地坝在拦减洪水泥沙、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康和沟坝系、独堆河坝系等十几座坝系,由于管护得力,泥沙大部分能够就地拦蓄,水土资源就地得到充分利用,荒沟变成良田,且淤成的坝地土地肥沃、耕作方便,提高了粮食产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全县沟坝地现已发展到5.2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6%。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1万吨,其中沟坝地总产量2.68万吨,沟坝地平均单产510公斤,坝地产量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2.5%。用占全县耕地1/6的面积获得了全县1/2以上的粮食产量,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我县在坝系建设和管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全国坝系建设和管护搞得好的地方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借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淤地坝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我县淤地坝建设的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