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介绍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7-03-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强化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不断提升首都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北京市水务局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北京市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编制了《北京市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2016~2020年)》,利用遥感技术探索“天地一体化”监管模式,不断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出台地方性标准规范,目前已初步形成由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平台组成的北京市水土保持信息化体系,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监测提供支撑,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建成核心业务平台,首都水土保持工作开创新局面
统筹市、区两级业务需求,积极推进智能传感器、互联网、GIS、RS等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北京市水土保持核心业务平台。依托该平台开发应用系统,建立市、区两级数据库,实现监督管理、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监测、小流域专业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基础空间数据提取,实现业务要素空间定位和“流域”、“行政区域”的拓扑关联。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整合与入库管理,形成小流域边界数据、小流域基础数据、水土保持业务数据等信息资源,获取以行政和流域两种逻辑管理的46个图层,积累数据535G,为水土保持业务提供数据支撑。该平台分别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并形成发明专利22项。
二、探索天地一体模式,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取得新成效
按照水利部提出的“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建成卫星遥感监察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判读地表扰动情况,辅助监督执法,提高了监督管理工作效率。依托每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卫星监查与人工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2013年以房山区为试点,2014年起拓展至全市范围。
通过对动土图斑与生产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叠加分析,判别未批先建和超范围建设等违法情况。2015以来,通过市级抽查及各区核查等方式,全市累计投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近3000人次。2016年,在督促建设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的基础上,对35个违法项目进行立案查处,其中已经结案27个。北京日报对相关的成果进行专题宣传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建成“北京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系统”,将水土保持方案受理、审查、批复、检查、监理、监测、验收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网络化管理,累计完成1700余个市级项目水保方案数据入库。以该系统为依托,建立“项目单位涉水事项历史信用信息查询结果告知单”制度。督促93家建设单位的610个建设项目及时做好补偿费缴纳、开展监测、监理、验收等相关工作。
三、借助现代遥感技术,生态建设全程监管取得新进展
利用遥感影像与小流域措施设计图件对比分析,辅助专家进行设计审查,提高评审针对性。探索利用遥感影像开展小流域建设内容与批复内容对比分析,加强工程建设监管,辅助项目竣工验收,并对已建成小流域工程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2014年以来,应用高分遥感影像对11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开展辅助审查,涉及全市13个区、流域面积2100余平方公里。利用高分遥感影像与工程治理措施叠加,合理判读工程措施布设的合理性,辅助专家技术审查,既提高了前期工作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设计审查工作效率。
四、建立土壤侵蚀模型,水土流失监测水平取得新突破
建立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用于全市年度土壤流失量计算分析,30分钟内可完成全市次、日、年、多年平均等时点土壤侵蚀分布情况在线计算。完善地面监测、遥感观测互为补充的技术体系,建立坡面、沟道和小流域三个尺度范围的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站点和上下联通的基础运行环境。在典型监测网点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翻斗式径流自记仪、泥沙采样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实现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和管理。
开发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自动获取、统计和分析。通过该系统并结合其他综合分析,用模型计算了“7.21”特大暴雨时全市土壤侵蚀量;选择典型小流域开展有、无水土保持措施洪水淹没范围对比分析,为今后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及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十三五”时期水保工作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水土保持法》、《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发挥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继续深化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定位监督,全面提升监督管理水平,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