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调整思路 真抓实干加快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0-04-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2000年4月24日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全力以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在全国水利会议之后,接着召开这次全国水土保持局处长会议,很有必要。这既是一次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关于治理水土流失一系列批示的学习会、交流会、调整思路会,又是贯彻全国水利会议精神、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西部大开的动员会。下面,我就陕西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向大会作以汇报:
第六次全国水土保持局处长会议以来,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两年多来,中央领导先后来陕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为二十一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1997年8月江总书记作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重要批示后,去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又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接着,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治理与开发座谈会上进一步要求我们,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让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去年8月,朱镕基总理专程来陕视察了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重要指示,对我省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指出了方向,理清了思路,给了政策。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下设了山川秀美办公室。积极带领全省人民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以搞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为主战场,以加大林草植被建设为主要措施,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新高潮。1999年全省共新开水保生态工程1.9万处,投入各种机械1.6万台,群众投入治理资金2.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6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建国初期13.3%提高到28.7%,修筑无水利设施基本农田2230万亩,兴修淤地坝4万多座,为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近几年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作法
(一)理清思路,调整规划。江总书记和朱总理的批示发表后,我们首先大张旗鼓地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了宣传,组织记者深入治理区采访,广造舆论,使中央领导的批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是省委、省政府和业务部门先后召开了三次治理现场会,三次专题会、研讨会、座谈会,组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从江总书记和朱总理批示的统一性,兴修基本农田对促进退耕还林的重要性,陕西人口发展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性,水土保持50年综合治理的科学性等方面,全面地、准确地、深刻地领会批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林草、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方向不动摇;坚持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退耕还林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齐抓的作法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编制了《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修订了全省《水土保持规划》,重新编制了全省《水土保持十五“计划”》、长江、黄河《防洪工程水土保持规划》、陕北《沙棘生态林工程建设规划》和《淤地坝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以综合治理为基础,着力建设生态环境。近几年,我们努力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加大退耕力度,加快植被恢复进程,使生态尽快向良性转变。在长城沿线风沙区,实行草灌乔结合,草灌先行战略,防风固沙,提高治理效果;在黄土高原区,按照草灌乔,带片网,多树种相结合,生物、工程措施相配套的模式,加快治理速度;在陕南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天然林改造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形成可靠的生态屏障,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在全省国家重点治理区40多个县近1000条小流域,率先调整思路,由过去的“重工程,轻生物”向“林上山,粮下川”的新的治理方向转变,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大沙棘林建设力度、加大封禁管护力度作为加快治理的三个突破口。坚持以修田造地促退耕,共退耕还林109万亩,完成治理面积972平方公里。涌现出了吴旗、志丹、凤县等一批好典型。
(三)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治理工作中,我们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区域经济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着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增加生态环境建设后劲。继在陕南推广了100万亩龙须草之后,在汉中推广银杏30万亩;继在关中推广了百万亩地埂花椒之后,在渭北又新发展地埂酸枣接大枣20万亩;继在陕北推广了百万亩沙柳和红枣之后,在延安以北黄土丘陵区及长城沿线风沙区,正在组织实施百万亩大扁杏和百万亩沙棘生态林
建设。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全省已形成粮食、果品、蚕桑、林特等十大区域主导产业,农民纯收入由三中全会前的137元达到1406万元,贫困人口由1200万减少到109万,显著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少乡、村呈现出林茂粮丰、人富的新景象,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四)坚持以个体承包为主的治理形式,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了治理开发好我省现有的4500万亩“五荒”资源,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农村集体五荒资源治理开发管理条例》,对以个体承包为主的治理开发进一步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权、责、利,从政策上调动 人民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全省已有78万农户和1725个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者承包治理开发荒山荒坡,面积达3238万亩,已治理1471万亩,群众投入资金达到4.6亿元,显著增加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活力。涌现出了延川县的刘世杰、定边县的石光银、凤县的王月成等一大批治理开发五荒资源的好典型。全省目前有近4万座淤地坝,我们按照《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已对7000多座淤地坝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劳投资打坝的积极性,去年共完成大中小淤地坝700多座。黄河上中游局在延安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我省经验。
(五)强化预防监督,坚决依法遏制人为水土流失。随着陕西山川秀美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我们加快实现水保工作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转变,省政府发布了全省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防治区和监督治理区的公告,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防护职责,省人大开展了水保执法专项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去年共查处违法案件300多起,审批水保方案210个,在22个县开展了执法试点和规范化县验收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趋势得到遏制。同时,我们积极组建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已利用遥感技术完成了全省土壤侵蚀图的编制,执法手段进一步完善,为二十一世纪水保执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对我们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治理任务还很艰巨。今后还有10万多平方公里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还有大约1700万亩25°以上的坡耕地要实施退耕。二是投入仍然不足。高标准治理1平方公里需要投入30-50万元,而实际状况是都达不到这个水平。三是各地大规模的兴建公路、铁路等活动,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依法预防、依法治理、依法监督仍然任重道远。
二、今后水上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设想
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要先行,这是陕西走向辉煌的重大历史决策。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生态环境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此,我们将以历史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动员全省人民更大规模地掀起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新高潮。
(一)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的决策和我省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9年到2010年,实施山川秀美工程。计划经过12年建设发展,新增林地面积293万公顷,灌木林面积39万公顷,人工草场面积1000万公顷,兴修淤地坝4500座,治理水土流失9.79万平方公里,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治理配套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
山川秀美工程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场战役,水土保持作为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江总书记和朱总理批示为指针,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主线,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林草措施为重点,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兴修小型水利为保证,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村庄为中心,山水田林路园统一规划,林草、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三)主攻方向
为保证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我们将按照“统一规划,逐步退耕;综合治理,突出林草;强化预防,依法监督;产权改革,社会参与;小水配套,提高效益”的思路部署工作。一是主攻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打坝淤地、植树种草;二是主攻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三是主攻关中、渭北沟坡治理开发。着重抓好“一川两江六河”八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和群众性“五荒”治理。在努力提高治理标准、质量、速度上下功夫,争取在退耕还林(草)、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和集雨窖灌建设上取得大的进展,推动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总任务是,完成45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其中造林350万亩,经果林50万亩,种草100万亩,封禁123万亩,兴修基本农田40万亩,小块水地12万亩,新建淤地坝450座。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抓好五个结合:
第一,要把退耕还林与修田造地有机结合起来。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落实“粮下山、林上山”的方略,防止一哄而上。按照近村、近路、靠水、就低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大搞基本农,田建设,实现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2亩,陕北人均2.5-3亩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走精种多种,优质高效的路子。
第二,要把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与全面实施小型水利工程配套有机结合起来。我省十年九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凡是有条件的水保治理区都要把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纳入规划,宜窖则窖,宜塘则塘,宜站则站,宜井则井。在丘陵沟壑区要大力发展集雨窖灌工程,通过兴修水利,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巩固退耕成果,确保林草的成活率,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
第三,要把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治理效益。我们在陕北以沙棘林建设,红枣、大扁杏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陕南以发展经济林和封禁治理为突破口,在关中以农田林网和地埂经济为突破口,加大林草建设的力度。同时,坚决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单一措施代替综合治理。
第四,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水保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积极发展,培育好主导产业,治理与养殖、加工相结合,封禁治理与建立新的管护制度相结合,才能取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效果。所以,必须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今后,我们将在流域治理规划和验收中,把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有机结合。
第五,要把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与强化预防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启动,铁路、公路、采矿、建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空前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加强组织建设,培训人员,应用新技术,依法监督,坚决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确保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我们相信,通过搞好以上五个结合,将会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我省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出更加显著的奠基作用。我们决心借这次会议的东风,学习兄弟省区的经验,认真贯彻好全国水利会及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早日实现三秦大地山清、水秀、人富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