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材料

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0-04-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
2000年4月24日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四川地处祖国西部,位于长江上游,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新的世纪要实现新的跨越,力争21世纪前十年把四川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党中央、国务院的宏伟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响亮号召,使四川水土保持工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和经验以及下一步工作构想和措施汇报如下:
一、全省水上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和经验
四川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大规模无计划开发建设,乱砍乱伐,滥垦滥牧,肆意破坏地表植被,造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经过各级干部群众近20年的共同努力,我省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良好发展。特别是1989年“长治”工程实施10年来,人们对水土保持重大意义的认识有很大提高,预防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治理进度明显加快。截止1999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3.6万平方公里。在20年的水土保持防治实践中,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一)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水土保持实现由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化
水土保持工作是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仅作为部门行为是搞不好的。为此,我省在80年代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1996年成立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局,从1997年起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管理。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任组长,省政府目标办、省水电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考评领导小组,对全省21个市(地、州)人民政府严格考核奖惩。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化,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据统计,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贯彻实施三年来,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和人员都得到加强;各市(地、州)、县、(市、区)两级地方财政共拿出2000多万元(不含地方匹配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由1996年的65%增加到1999年的78%,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由1996年的400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890万元;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年年超额完成。
  (二)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水土保持沿着正规化、法律化、规范化轨道健康快速发展
1993年,我省颁布实施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实施办法》,出台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于1998年发布了“三区”公告。通过制定一系列 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加强了水土保持机构队伍建设,实行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地县都设立了水土保持机构,有4000名水保监督执法人员进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同时狠抓“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1994-1999年,全省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3060个,发放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证书12656个。发放《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资格证书》乙级20个、丙级98个。狠抓水保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特别是大中型建设项目违规的查处,目前为止,全省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967起,依法累计征收水土保持规费2583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治理资金达40833万元。
(三)坚持因地制宜,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取得显著效益 在水土保持治理中,我省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抓住坡耕地改造和营造水保林这两个重点,突出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展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初步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区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本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典型调查表明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70%,土壤侵蚀量下降60%,林草覆盖率增加20~40%。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治理区实行以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加之独具四川特色的坡面水系工程配套,保水、保土、保肥、保墒能力增强,人均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达0.8~1.0亩,治理区广大农民普遍实现旱涝保收。会理县矮郎沟小流域铜矿村,历史上曾经是人与狼争水吃的地方,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建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大力发展了石榴、烤烟种植,1999年人均粮食产量由治理前1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人均收入由治理前300元增加到目前4000元,家家户户都买起了大彩电,安上了电话,水土保持也由此被当地老百姓赞为“德政工程”、“致富工程”。三是通过开发促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嘉陵江中下游蚕桑、水果、茶叶,金沙江下游蔗糖、石榴、烤烟,川中丘陵区粮食、棉花等为主的水保经济支柱项目,成为当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凉山州的宁南县结合“长治”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甘蔗、烤烟、蚕桑业,拉动全县几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1999年全县蔗糖产量3万吨,占四川省白糖总量的四分之一;蚕茧总量3500吨,人均产茧量连续8年保持了全省第一,县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2800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8000万元,宁南也由此被赞誉“金沙江畔一枝花”。
  (四)坚持改革,力求突破,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主要作了以下探索:一是积极探索治理路子。由单项治理转为综合治理,由分散治理转为协同会战集中治理,由单靠人力治理转向机械化治理。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治理形式。坚持社会参与,全民投入,打破职业、地域、所有制界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引导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户共同参与治理,出现了社会办水保的新局面。江油市的恒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水保部门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下,投资1000多万元,治理开发荒山,发展银杏种植,目前产值达600万元,到2003年,预计收益近亿元;三是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大胆推行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公司加农户等新型管理模式。这些探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二、我省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构想和措施
二十年来,四川水土保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全省来看,水土保持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据1999年遥感测算,目前全省还有水土流失面积22.2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5.9%,年土壤侵蚀总量近10亿吨,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总量达3亿吨以上。同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根本遏制,盆周山区和川南、川西地区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搞好水土保持,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治久安和三峡工程安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省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其构想和措施是:
(一)调整思路,依法全面履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职责
在当前全社会、多部门参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保持水土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履行好自身职责搞好行业管理。一是严肃执法,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统揽整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二是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树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行业管理思想,加强同人大、计委、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合作,做到“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同唱一台戏”,实现水土保持的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
加强预防保护、监督、执法工作,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计划:(1)继续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指示,每年宣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2)加强协调配合,与人大、法院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同计委、国土等部门把好水保方案的审批关,强化“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省内开发建设项目方案申报率和审批率达到100%。(3)继续加大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查处大案要案。(4)强化目标管理,将预防监督执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起预防监督管护网络,加强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监督检查和管护,力争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水保网络。
(三)建立健全水上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994年,我省已完成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我们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投资,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成立全省监测总站;以大流域及其一级支流为单元,设立9个监测分站;每个分站设立4-6个监测点,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长期定位观测。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流失程度和水土流失危害、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内容进行动态监测,并定期公告,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打算:一是用好已有资金,在充分发挥效益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各级更多投入。同时,继续实行户包、租赁、股份合作、鼓励
企业投入等多种形式搞治理,多渠道增加投入。10年内争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万平方公里,30年内使全省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土壤侵蚀量减少70%,流入长江的泥沙总量减少一半以上。二是继续抓好精品工程示范。经过3-5年努力,力争全省再创10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100个精品小流域,从而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再上台阶。三是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以治理促开发,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以“四川坡面水系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增加水土保持科技含量,提高治理水平。
回首过去,四川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扎扎实实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抓好,为实现天府山川秀美、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